首圖:被狗攻擊致傷的穿山甲(圖片來源: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劉佩珊攝影)
記者|劉芮菁  編輯|陳信安、蘇于寬

施展「縮骨功」穿過柵欄縫隙,強壯的公石虎「永哥」一眨眼便成功入侵雞舍,可惜永哥矯捷的身手已成絕響。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石虎團隊(以下簡稱阿虎團隊)7月6日於社群平台證實,永哥遭到犬殺致死。但不久前的6月27日,阿虎團隊才公布石虎「西湖哥」疑似遭到犬殺的消息。本已瀕臨絕種的石虎,短短兩週內就少了二隻。 

內文圖1 石虎永哥阿虎團隊7月6日在社群平台上證實,追蹤1年5個月又3天的永哥「石虎」遭犬殺致死(圖片來源:林務局臉書粉專)。


石虎不是「犬殺」唯一的受害者,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流浪犬貓攻擊台灣野生動物的個案在近10年來迅速攀升,2013、2014年因犬貓攻擊致傷的野生動物一年僅約10例,但到了2020年已超過50例。 

內文圖2 特生中心統計遭犬貓攻擊動物數量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野生動物遭犬貓攻擊致傷數量,在2014年後迅速攀升(圖片來源:林務局臉書粉專)。

 

不只石虎  穿山甲也成為「犬下亡魂」 

除了石虎之外,穿山甲近年也成為地方救傷單位的常客。根據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博士孫敬閔在2019年的研究統計顯示,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2006至2017年收治的穿山甲個案,「捕獸夾」是致傷主因,而犬隻攻擊的比例僅佔約20%,但當時研究中便強調狗的影響不容忽視,指出穿山甲遭犬隻攻擊的問題。

而來自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也顯示,被判定為「遭受犬隻攻擊」的穿山甲個案,在2010年後開始頻繁出現,自2015年後呈上升趨勢,甚至在2018至2020年間,「犬隻攻擊」超越了「陷阱」因素,成為穿山甲的創傷主因。

內文圖3 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遭犬隻攻擊的穿山甲數量野生動物急救站指出,因「狗攻擊」致傷的穿山甲,在2018至2020年超越原本領先的「陷阱」,成為主要因素(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臉書粉專)。 

 
內文圖4 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2010年後穿山甲遭犬隻攻擊佔比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資料顯示,穿山甲遭犬隻攻擊受傷的佔比,2017年後從約30%上升到50%(資料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近年來,各救傷單位亦持續有穿山甲遭犬隻攻擊的消息。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室主任賴燕雪指出,在動物園收治的受傷動物中,被狗攻擊的物種包括穿山甲、食蟹蒙、山羌、白鼻心、珠頸斑鳩,但以穿山甲數量最多,特別在2018年後數量明顯增加。2017年以前,遭犬隻攻擊的穿山甲一年約3、4隻,但在2018年後上升到超過7隻。今(2022)年還沒過完,動物園卻已收到16隻遭犬隻攻擊的穿山甲。

賴燕雪強調,流浪狗的攻擊對穿山甲的存續造成很大的威脅。尤其穿山甲在國際上已屬「瀕危」物種,如果台灣再不積極保育,穿山甲的數量將越來越少。

新竹縣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獸醫師陳奕如則表示,在該單位收治的動物中,最常因犬隻攻擊致傷的是穿山甲,其次是山羌。雖然穿山甲在所有救傷動物中僅占約14%,但有七、八成的穿山甲都是遭受犬隻攻擊。 

台東縣的WildOne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以下簡稱野灣)保育員廖朝盛也指出,雖在所有救傷動物中,原因為「犬貓攻擊」的比例僅佔總數約一成,但受傷的物種卻集中在穿山甲與山羌上,對其威脅顯而易見。 

「它(犬殺)一直不斷地發生。實際上威脅多嚴重,我們也不知道,但就穿山甲來說,確實已經變成主要的受傷原因了。」廖朝盛說道。 

內文圖5 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遭犬隻攻擊的穿山甲照片遭受犬隻攻擊的穿山甲,尾巴被咬斷(圖片來源: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劉佩珊攝影)。


穿山甲生性敏感,一旦受傷就容易緊迫,多數受傷的穿山甲很難成功救治,即使順利痊癒,身體的缺損仍會影響其日後育幼、防禦外敵以及野外活動的能力。
除了直接攻擊,孫敬閔2019年的研究指出,穿山甲可能為了避開狗而改變活動路線,從而穿越設有捕獸夾的農田;而狗身上帶有各種病原體的蜱蟲,也會附著在穿山甲的鱗片下,導致疫病傳染。

由於穿山甲以螞蟻、白蟻為主食,在生態中扮演蟲害控制的角色。如果穿山甲滅絕,可能會影響整體生態系統的循環,讓一個地區的昆蟲過多,導致蟲害等問題衍生。

共處同一片棲地  衝突日漸增加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推測,近年犬殺事件頻傳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根據農委會林務局的自動相機監測系統的追蹤,近年來除了石虎之外的陸域中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山羌、山羊、水鹿、野豬、鼬獾等,數量幾乎持平甚至上升。隨著野生動物數量增加,分布範圍持續擴散,被人看到的機會也跟著變高。

其次,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多數收容所想辦法降低入所的動物數量,遊蕩犬隻的數量也因此逐年上升。根據農委會的全國遊盪犬數量推估結果,2018年遊蕩犬數量為146,773隻,2020年則上升到155,869隻,微幅增加6.19%。當流浪狗和野生動物都同時變多,雙方在棲地重疊下出現的衝突就越來越多。

第三,近年社群平台盛行,加上民眾保育意識抬頭。許多民眾會拍下犬隻攻擊野生動物的畫面並分享在網路上。在社群平台互相傳播之下,更多人注意到犬殺議題。

野生動物並沒有演化出對抗「狗」的機制

「流浪狗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顏士清受訪時直言,他曾看過因犬隻攻擊受傷或死亡的白鼻心、麝香貓、鼬獾。

我的朋友曾看過山豬被狗攻擊,狗群聚在一起跟狼群一樣,牠們可以狩獵體型比牠們大的生物。

顏士清詳細解釋,因為狗是狼的後代。而台灣野生動物演化的歷程,沒有遇過像狗這樣的掠食者。牠們沒有演化出比較能對抗狗的機制。當一個生態系中出現狗,台灣的野生動物會處在相對弱勢的位置。

除了直接攻擊,流浪狗也改變台灣野生動物的活動模式。顏士清在陽明山的研究觀察山羌、山豬、麝香貓、穿山甲、水鹿等中大型哺乳動物活動的時間,並比對狗活動的時間。發現野生動物和狗出沒的時間,在春季重疊的比例最低。雖然不清楚確切原因,但顏士清推測,春季是野生動物繁殖育幼的季節,野生動物為了族群延續,不得不避開狗的威脅。作息的改變可能使野生動物的內分泌失調,並錯失獵物的活動時段,提升覓食難度。
 

內文圖7 顏士清提供陽明山流浪貓狗與中大型野生哺乳類動物活動時間重疊程度顏士清的研究計算狗與陽明山野生哺乳類動物活動時間重疊的程度,發現在4到7月重疊的比例最低(資料來源:Nature)。

流浪犬貓與野生動物交叉傳染疾病  恐影響族群繁衍

顏士清的研究也證實,野生動物和流浪狗之間存在疾病交叉傳染的問題。他與台灣大學獸醫學院副教授余品奐合作,檢驗陽明山的野生動物和流浪狗,在兩者身上都驗出一定比例的焦蟲病陽性反應和同一種類的硬蜱。焦蟲病是一種血液寄生蟲疾病,經由寄生在狗身上的硬蜱叮咬而傳染。檢驗結果證實陽明山的野生動物和流浪狗之間,存在焦蟲病跨物種交叉感染的風險。 

犬貓傳染的焦蟲病、弓蟲病,會使野生動物的免疫力變差、活動力下降,影響整個族群的繁衍存續。焦蟲病會導致發燒、脫水、下痢、黃疸等症狀,甚至出現發育障礙。弓蟲病還可能增加懷孕動物流產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顏士清和余品奐的檢驗也發現,流浪犬貓有腸胃道寄生蟲與弓蟲感染的情形,很多野生動物亦感染上弓蟲病。由於弓蟲必須透過貓科動物才能繁殖,而陽明山沒有原生的貓科動物,因此野生動物身上的弓蟲病,應來自於流浪貓。

野灣病理獸醫師陳彥涵指出,當病毒從一種物種成功跨越、來到新的物種體內存活並複製,常會引起明顯標的器官病變,造成不等程度的臨床症狀。如果被傳染的物種本身族群數量少、已經瀕危,將可能造成該物種的生存浩劫。

人類餵食導致犬隻數量飆升  壓縮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有傳染性疾病的影響,又為何仍有源源不絕的流浪動物?顏士清指出,人為餵食行為會讓問題更嚴重。事實上,狗、貓是人類馴化出來的物種,需要仰賴人為照護而生,在全世界都是外來種。 

對台灣原生物種來說,狗是「外來的掠食者」。而持續的餵食,會讓狗的數量超過一個生態系能承載的數量。現在陽明山硫磺谷一帶,幾乎沒有野生動物。顏士清的調查也顯示,在狗群密度最高的龍鳳谷與硫磺谷遊憩區,餵食地點最多。除了狗飼料,餵食地點還有便當盒、炒麵、白吐司等不適合狗的食物。 

在這樣的環境,不僅狗的健康狀況不好,野生動物也沒有生存空間。

顏士清說,可能有民眾認為,餵飽流浪狗可以降低牠們的攻擊性。但即使餵飽了,狗仍然有「娛樂性的狩獵天性」,看到想動物就想追、想咬是狗的天性。

我們看到很多被攻擊致死的野生動物,其實(狗)都沒有真的把牠吃掉。所以牠(狗)不見得是為了吃而攻擊那些動物,甚至(為了獵食的)比例不高。

顏士清強調,遊蕩犬隻和棲地破壞、環境污染等其他環境威脅一樣,都是亟需解決的環境問題,「每個威脅都很重要。我們不能說A最重要,B和C就丟著不管。這些通通都是威脅,狗的威脅也滿大的,每一個議題都要關注。」

 

人為製造的流浪動物問題,需要人面對、處理

流浪動物問題存在已久,不只威脅台灣保育動物的生存空間,過去在街頭上的流浪狗,也直接影響民眾的生命安全,浪犬追車咬人、咬死孩童的案例時有所聞。長年關注流浪動物議題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以下簡稱台灣之心),試圖以「絕育」控制流浪犬貓的數量,來緩解與人類、環境的衝突。

2020年起,台灣之心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在石虎的密集活動區進行遊蕩犬隻的絕育計畫,並優先針對母犬做絕育,來減少繁殖數量。兩年下來,台灣之心在大安溪下游一帶絕育了77隻母犬、14隻公犬,並移除50隻流浪犬,母犬的絕育率達76.3%,公犬則為36.5%。 

內文圖9 台灣之心在苗栗執行浪犬絕育區域地圖台灣之心在苗栗大安溪一帶執行遊蕩犬隻大規模絕育的區域地圖(圖片來源:劉晉佑提供)。

台灣之心執行長劉晉佑坦言,雖然流浪狗與石虎之間的衝突,因科學調查限制無法描繪出完整的面貌,但狗和保育類動物的衝突確實存在。他認為以台灣目前的資源與社會條件,「絕育」是可以嘗試的策略。「對我們來說,『絕育』就是希望牠可以減量。數量越少、威脅越少。」 

當然,絕育並不完美,台灣之心也持續和專家討論各種方式,例如幫流浪犬隻打疫苗、磨牙等,希望降低浪犬對原生物種的威脅。 

至於絕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根據台灣之心近期對此區域的調查,現場人員主觀感受到,幾乎沒有再發現新生幼犬,狗群數量與密度也有減少。但劉晉佑強調,由於絕育的計畫仍在進行,而且絕育規模還不夠大,加上影響族群變化的因素非常多,具體成效有待後續的完整研究才能得到答案。

但對於絕育,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室主任賴燕雪則持不同意見。她認為絕育只是預防流浪狗一直生,但狗的數量本身若沒有降低,攻擊台灣原生物種的問題就會持續發生。尤其2017年通過零撲殺政策後,流浪狗攻擊野生動物、特別是穿山甲的個案逐年增加。因此賴燕雪認為,零撲殺政策也應被重新檢視。

我是希望如果可以不要,就不要絕育再放回去,因為狗不應該在野外存在,牠不是這個生態系應該有的生物。我們要提倡的是,既然要養牠(狗),就要愛牠一輩子,不要讓牠在外面流浪。

對石虎、穿山甲等已瀕危的保育類動物而言,犬殺直接影響其族群繁衍之存續。又如果石虎、穿山甲滅絕,可能改變生態平衡,使生態系中的其他生物受到影響。從陽明山的案例更可以看到,流浪狗已改變台灣原生物種的活動模式,並造成焦蟲病、弓蟲病的交叉傳染。因此,遊蕩犬隻對台灣原始生態系的長遠影響不容忽視,是當前必須正視的環境問題之一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