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這裡大海的改變喔⋯⋯改變很大。」林新永船長說道。


林大哥家族三代都從事漁業,自己做這行至今也五十多年了。從小住在潮境公園附近,離海50公尺,每晚聽著浪濤聲入睡,看著長輩捕魚長大。大海之於他,除了是生財工具外,更多的是說不盡的熟悉與熱愛。正也因為與海為伍,大海的改變全看在眼裡。

「造成這種污染,對海來講也是不公平。」因此他從自己做起,自主號召漁民,有空就一起撈垃圾。甚至獲得基隆政府支持,派人清理垃圾並記錄種類;協助政府創辦潮境保育區,禁止在此採捕,讓保育區域內的物種復育,以免滅絕。並公益的幫忙巡邏,防止私捕;此外,認為漁網網目要做大。由於過去捕魚的方式多以底拖網的漁法,使用過細的網目,會造成魚苗大量被捕獲或死亡,將破壞整個生態體系。因此他認為網目做大、縫隙就會更大,讓小魚流出,盡量都以捉大魚為主。只要台斤價錢計算比較高,就能平衡抓小魚的收入,希望可以兼具永續。 

採訪的這天陰雨綿綿,由於東北季風即將到來,大小漁船都靠港停泊,小漁港顯得特別擁擠。這裡是長潭里,傳統的漁港。雖然只是個小漁港,卻在老船長的身上看到「與海為生命共同體」的精神,我打從心底的尊敬與佩服。當他受了大海的恩惠時,還能反思並且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反省自己,台灣四面環海,我卻對周遭的環境一無所知。

我們身為消費者,不也是受了大海很多的恩惠,滿足了很多的口慾?
面對大海的這些改變,我們不能只是無感,也要有所行動。

 

最簡單的是:我們每一次購買海鮮,都在決定海洋未來的樣子。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買魚,卻連吃下去的魚都叫不出名字,反正就是某種魚。對於某種魚不了解,怎麼料理也一無所知,到底是要三杯、清蒸、紅燒還是油炸?然後我們就無法吃出到底這個魚特別在哪裡。不懂的品嚐食物,很容易不珍惜。加上因為缺乏海鮮知識,可能只想以價格取勝,不在意其產銷的過程、不在意物種是否瀕危、不在乎是否浪費、該不該吃、要怎麼吃,反正只要便宜就好。購買了廉價魚貨,導致台灣漁獲價值越來越低。漁民為了生存,無法以質代替量,只能什麼魚都捕來賣,平衡收入,造成過度漁撈。於是大量的捕魚,季節限定與適度捕抓的永續漁業管理窒礙難行。

 

因為我們不懂魚,只知道吃好吃滿、買好買滿。卻忽略了在這樣供需市場裡,可能間接的破壞了生態。

 

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吃海鮮的飲食習慣,在購買前先做足功課,挑選食物鏈底層的海鮮,不買捕撈方式會破壞生態棲地的魚類,不買成長慢、數量劇減的物種,慢慢建立這樣好的海鮮文化,找到與海共存,享用海洋資源的平衡之道。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