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網站&遊戲
ONEpage
到不了的天空
你知道每天都有鳥撞上玻璃慘死嗎?這不只是意外,而是城市隱形殺手──窗殺。點進來了解更多!
短片(上)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上)
紅12墜落的那一天:揭開鳥類窗殺的真相與希望
播放Play
短片(下)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下)
從動物園到捷運站:台灣該如何一步步阻止窗殺悲劇?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1年9月的某一天,台北市龍安國小江老師像往常一樣從教室走廊上經過,發現地上居然躺著一隻猛禽。江老師將這隻老鷹送到台灣猛禽研究會(後簡稱猛禽會)接受治療照顧。並且幸運地在一個月後,順利康復重新回到自然環境。

然而,這樣的幸運其實並不常有。

記者|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設計|陳莉卉

01 01倒在龍安國小教室走廊上的鳳頭蒼鷹,腳環編號紅12的咖咖。圖片來源|猛禽會影片截圖

救援人員根據猛禽腳環的顏色和編號,發現牠是猛禽會2021年繫放的鳳頭蒼鷹,暱稱紅12。從現場的環境條件判斷,紅12應該是飛行時撞上玻璃、暈倒在地,被偶然經過的江老師救起。

猛禽會救傷站主任王齡敏獸醫師解釋,鳥類在高速飛行時撞窗戶,衝擊力道相當猛烈,許多鳥可能在撞窗當下,或是不久之後死亡。這種因為撞窗、撞玻璃而死的情形,又被稱作「窗殺」。窗殺也不只發生在校園環境,王齡敏獸醫師在說明窗殺的普遍性時表示,

「基本上只要有窗戶、有能反射環境的光滑面,如玻璃、鏡子,都可能發生窗殺」。

每年百萬野鳥斷魂,窗殺竟在不知不覺間

窗殺真的這麼普遍嗎?相較較為大眾所知的路殺,窗殺對鳥類的傷害加倍嚴重,然而人們卻很少日常生活中談論到。

臉書「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版主謝季恆,目前就讀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也是台大窗殺研究工作小組主要成員,他表示自己直到2020年校內思亮館發生綠鳩窗殺事件後,才第一次認識到這個議題。可想而知,大眾對窗殺關注度之低。

01 00思亮館監視器紀錄到的綠鳩窗殺過程,讓謝季恆開始關注鳥類窗殺議題。影片來源|謝季恆 

根據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 (USFWS) 的數據,美國每年都有將近10億隻鳥死於窗殺。韓國國立生態研究所也曾公布鳥類窗殺數據,每年韓國因窗殺死亡的鳥類約有780萬隻,平均每棟建築物造成1.07隻鳥類死亡

台灣雖然尚無窗殺數量的研究調查,不過王齡敏和謝季恆比對台灣和韓國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相近,可以參考韓國建築物數量和鳥類窗殺的比例(每年每棟建築物約造成1隻鳥死亡)推估台灣的窗殺數量,每年可能有上百萬隻鳥因此死亡。

窗殺造成如此龐大的鳥類死傷,為何關注度卻遠低於其他生態議題?

01 03

從鳥拓到鳥屍體,社群回報追查窗殺真相

首先發現窗殺威脅的通常是第一線的救傷工作者。王齡敏獸醫師在猛禽會救傷站工作初期發現,因為撞玻璃、窗殺被送進救傷單位的猛禽中,75%是鳳頭蒼鷹。不尋常的比例引起他的好奇心,但2018年以前上網搜尋只有零星的新聞資料。王齡敏不禁自問,難道窗殺其實並不普遍?

將搜尋關鍵字改成「bird window strike」或「bird window collision」等關鍵字之後,彷彿敲開新世界的大門,相關資料不斷湧入。王齡敏發現北美國家不僅正視窗殺對鳥類的威脅,也早就開始展開行動防止窗殺。豐富的搜尋結果,讓他更確信台灣的鳥類窗殺一定不是零星個案,只是尚未被揭露。

2019年初王齡敏在FB成立了「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盼借助社群的力量加速窗殺現形。鼓勵網友發現鳥類受傷死亡時,回報發現日期、地點、鳥種和死傷狀態,一筆一筆累積出台灣的鳥類窗殺樣貌。

此外,社團也鼓勵發現者將狀態尚可的鳥類遺體冷凍免費*寄送到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或猛禽會,做進一步解剖判斷鳥類確切死亡的原因,或製成標本將窗殺證據妥善留存。謝季恆說明窗殺鳥常見的傷勢,包含顱內出血、體腔內出血等等,這類傷害通常難以自癒、死亡率高,且死傷鳥的外觀通常完整,這也是導致窗殺被低估的原因。

註:寄送窗殺鳥類遺體至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可選擇「收件者付費」不需自付郵資。

「牠會不會好,其實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王齡敏無奈解釋,撞窗鳥能否順利康復,常常在撞的一瞬間就決定了。在他的臨床治療經驗中,撞窗的鳳頭蒼鷹被送進救傷的兩週之內,如果沒有較明顯的改善,康復機會就相當渺茫。撞窗鳳頭蒼鷹常見的傷害是脊椎脫臼或骨折,導致腳部僵直或無力而癱瘓。內出血也是撞窗常見的傷勢之一,尤其是肺出血,這導致大部分撞窗傷鳥最終死於呼吸困難。

 

01 06脊椎損傷導致鳥腳無力抓握或站立,是撞窗鳳頭蒼鷹常見的傷勢。猛禽會王鈺明獸醫師正在為鳳頭蒼鷹進行足部復健。攝影|蘇于寬

除了鳥類撞窗傷亡紀錄,鳥類撞窗後留下的拓印也是窗殺證據。

甘佳昀畢業於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研究題目是高架捷運站周遭地景與窗殺的關聯性,但是由於鳥類窗殺的遺體難以蒐集,研究初期一直苦無窗殺線索。偶然間發現鳩鴿科鳥類留在月台玻璃上的鳥拓,終於間接描繪出窗殺的樣貌。

某次甘佳昀到動物園站紀錄鳥拓,正好目擊一隻白頭翁撞上月台玻璃,掉落在地。白頭翁試圖飛離,卻再次撞玻璃倒地。捷運站的工作人員試圖以掃把引導白頭翁飛離捷運站,卻讓白頭翁更加緊張,再次撞上玻璃。最後終於飛離捷運站,結束了一場騷動。

「但那隻白頭翁應該活不了」,甘佳昀說。撞窗後鳥的體內通常會受傷出血,最後奮力飛出捷運站,反而讓體內傷勢更嚴重,降落休息沒多久可能就斷氣了。

白頭翁撞月台玻璃這件事,沒有留下遺體和痕跡,只有在場目擊的旅客知道發生過窗殺。但更多時候鳥類撞窗發生時,無人目睹,也無法追蹤調查。

鳩鴿科鳥類羽粉較豐沛,撞窗後常留下的鳥型拓印,是甘佳昀追查窗殺的線索。她蒐集紀錄捷運文湖線的鳥拓痕跡,研究周遭地景對鳩鴿科撞玻璃的風險。研究時間為期一年,光是鳩鴿科鳥類就記錄到143筆撞窗紀錄,平均一個站發生8至9次窗殺,單一捷運站最高累計35例。

01 07

2024年10月,窩窩記者跟著甘佳昀實際走訪台北捷運六張犁站、麟光、動物園站。再平凡不過的日常風景,在甘佳昀的指認下,竟浮現一個又一個鳥類撞窗的痕跡。

「這一圈的胸毛就很清楚,然後這邊是翅膀,這邊也是翅膀」、「撞窗留下的擦痕,是一點點羽粉加上鳥的體液,比如說血液、組織液,擦出來的痕跡。」

甘佳昀指著窗上痕跡說明。透過這些痕跡,即使鳥類遺體已經不在現場,也能認出隱藏在環境裡的窗殺。

01 10由左而右,分別是鳥類撞窗後留下的沾附的羽毛、鳥拓、液體噴濺痕跡。攝影|甘佳昀,鳥拓、液體噴濺痕跡。攝影|蘇于寬

透過社群成員回報的窗殺案例、窗戶上的鳥拓、體液噴濺痕跡、屍體解剖等跡證,台灣野鳥窗殺的樣貌逐漸變得清晰。根據社團2018年到2023年累積的4,704筆資料,台灣本土的五色鳥就有885隻,

每五隻撞窗鳥就有一隻是五色鳥,遠高於其他鳥種。

保育類鳳頭蒼鷹在撞窗鳥中佔了4.5%,排名第五。

如果想知道窗殺對各個鳥種造成的風險,必須以族群數量做校正。經過校正之後,鳳頭蒼鷹晉升為前三大最受窗殺威脅的鳥種,第一、第二名則依舊是五色鳥和翠翼鳩。

01 11

儘管窗殺排行榜上許多鳥類都不是保育類,不過王齡敏提醒「讓普鳥繼續普遍常見」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保育任務。等到族群數量少到被列入保育類,這時採取行動往往為時已晚。

除此之外,王齡敏也從救傷和解剖案例中觀察到,擁有優良體態的健壯個體,可能因為體能好、飛行速度快,相較其他同類撞窗力道更猛烈,死亡率更高。也就是說,窗殺正在反向淘汰族群中較強壯、生存能力較強的鳥。

相較美國每年窗殺10億鳥,鄰近的韓國每年窗殺約800萬隻鳥,仰賴公民科學通報的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累計的四千多筆數據很可能只是台灣鳥類窗殺的冰山一角。許多尚未記錄的窗殺熱點,仍有鳥類前仆後繼地死於窗下。 需要更多紀錄累積,甚至大尺度的全國性窗殺調查,才能窺見台灣鳥類窗殺問題的全貌。

大面積綠意窗景,卻是致命誘鳥陷阱

玻璃窗裡的樹影和天空,是吸引鳥類飛向玻璃的原因。

王齡敏解釋,只要是透明玻璃,或有能夠反射風景的光滑面的建材,其實都有發生窗殺的風險。

人造材料構築出看不見的牆和無法辨識真偽的風景,將生命截斷在半空中。

01 00

而在甘佳昀的研究中,當月台玻璃所在位置前方沒有其他建築,或者月台玻璃前一公尺內沒有樹冠遮擋,附近環境又有鳥類出沒,就容易發生窗殺。

因為玻璃前方有較多空間,這樣的環境倒映在玻璃中會產生更有視覺延伸性的景象,使鳥類誤判前方還有很多空間,飛行速度因而較快,導致撞上玻璃的力道更猛烈,死傷狀況更嚴重。

此次專題實地走訪的捷運六張犁站,月台尾段正好可以看到白千層行道樹,當時正在結果吸引許多白頭翁、綠繡眼聚集、穿梭在樹叢,非常熱鬧可愛。甘佳昀卻道出背後的隱憂,當這些鳥想到月台另一側的樹上覓食,就可能在來回捷運站兩側時撞上月台玻璃,發生窗殺。

01 13六張犁站旁邊的白千層行道樹,吸引鳥類到附近活動,移動過程中容易撞上月台玻璃。攝影|洪郁婷

建築物的風格也與窗殺的風險有關。謝季恆提到,以前的老公寓習慣安裝防盜鐵窗、鐵花窗,鐵窗的存在讓鳥能夠判斷此路不通,某種程度預防了窗殺的發生。

然而,許多綠建築為了追求綠意窗景和採光,安裝大面積的玻璃窗,又在建築物周圍營造豐富的生態。表面看起來一片生機盎然,實際上卻是殘酷的生態陷阱。

窗殺雖非建築設計目的,但設置大面積、未經防窗殺處理的玻璃窗,又營造生態環境,把動物、鳥類請回來當鄰居。謝季恆認為,簡直是不懷好意的鴻門宴。採用大量玻璃的台大社會科學圖書館,就曾在一個月裡記錄到80筆隻窗殺證據。

01 14

關注路倒野鳥、積極通報,揭露鳥類隱藏殺手

窗殺發生的過程只在幾秒之間,除非有監視器正好記錄到窗殺過程,一般人很難目擊窗殺發生,只能透過其他的線索追查出窗殺的存在。窗殺現場的鳥屍體是最直接的線索,但多數人即使發現鳥屍體,也很難立刻聯想到窗殺。

01 15疑似窗殺的翠翼鳩。窗殺鳥類的特徵是外觀完整、沒有病弱體態、通常出現在建築物附近。攝影|洪郁婷

即使在猛禽會擔任獸醫師的王齡敏也曾低估窗殺風險,因為過去救傷經驗撞窗戶並不是鳥類進入救傷的最主要原因,許多鳥類在撞窗後不久就死,民眾並不會將屍體送進救傷站,自然就不會留下紀錄。

大多數的情況下,甚至連窗殺遺體都很難被發現。在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成立初期,王齡敏也曾經請志工定期到潛在的窗殺熱點調查,結果發現窗殺的偵測率非常低。

清晨天剛亮是鳥類最活躍的時候,但這個時間點多數人都還沒出門活動,除了清潔人員,這段時間如果有鳥不幸窗殺,很快就會被掃掉,連遺體都撿不到。

以甘佳昀和謝季恆在台大校園調查窗殺的經驗,如果無法在接到通報的15分鐘內抵達現場帶走鳥的遺體,基本上就不見了。可能被清理掉、被其他人移走,或者是被遊蕩動物帶走。也驗證了王齡敏的說法,窗殺偵測率真的很低。

大眾對窗殺議題的陌生,也是窗殺難以被發現的原因之一。台大、師大、台科大三所學校地理位置相近又相似,窗殺發生的數量應該相近,通報數量卻落差極大。師大通報僅有個位數,台科大歷年只有1件窗殺通報。台大的通報數量隨著關注度的提升,窗殺紀錄亦逐年增加。

01 16

推廣窗殺知識、提升大眾對窗殺敏感度,正是王齡敏、謝季恆以及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努力的目標。藉由社團持續累積窗殺案例、擴大討論熱度,期待能夠像路殺社團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參與改善窗殺,讓野鳥繼續翱翔天際。

在熱心研究者指引下,窗殺逐漸現形,有了初步的解決方案。但窗殺的行動卻未能順利推展。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哪些阻礙需要一一克服?請繼續閱讀下篇《【窗殺:寧靜日常的鳥類災難】改造不難為何卻步?拆解窗殺預防的阻礙》

01 99

01 99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