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女士名為鄭秀琴,近年來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引發諸多爭議。

自2005年便不法佔有國有地,並收容、餵食流浪狗,且照顧不當導致犬隻健康狀況不佳;附近流浪狗群聚,追車追人爭議不斷。2015年由法院判決鄭秀琴位於陽明山巴拉卡公路的狗場為不法侵占,狗場已於2017拆除。

雖然多數犬隻已經交給流社團法人台灣流浪動物希望協會安置,但鄭秀琴因擔心其他犬隻無人照顧不願下山,並持續違法餵養動物。今年8月也有民眾覺得「阿嬤很辛苦」而發起募款,支持鄭秀琴的餵食行動。

02募款友善寵物司機歐陽曾經幫鄭秀琴募款而引發爭議,文章已經刪除。圖片來源| 大台北友善寵物司機-Mr.歐陽

蛤?為什麼國家公園不能餵動物?

國家公園的設立目的在於「維護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餵食動物會干擾野生動物行為與族群,不論任何動物都禁止餵食,根據《國家公園法》及《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明文規定「禁止餵食野生動物或擅自餵食遊蕩動物」,違反規定將會被處以新台幣3000元罰鍰

然而,餵食又會引發什麼樣的問題呢,我們根據陽管處提供的資料及網友時常討論的狀況,整理出下面各點:

  • 餵食讓野生動物喪失自然行為,對人類過度依賴無法在野外生存

  • 動物為了取得食物而攻擊人類或傳染人畜共同疾病

  • 人類的食物未必適合野生動物,對動物生理狀況造成影響

  • 吸引動物聚集,增加導致路殺、人獸衝突的狀況

  • 造成環境髒亂不潔

  • 餵食行為也加劇遊蕩動物問題,增加其與野生動物及遊客的衝突

03猴子民眾因餵食獼猴而受罰。圖片來源|陽管處臉書
04藍鵲台灣藍鵲是陽明山區時常被餵食來拍照的鳥類,有些個體因此失去野性,親近人類。圖片來源| 誘拍有用卻可恥-不自然鳥類誘拍中心


123563479 822687131637423 3577788668441977867 o除了餵豬外,鄭秀琴的臉書上有更多在陽明山國家公園餵養流浪狗的照片,過去就時常被檢舉餵養的浪犬追車追人。圖片來源|鄭秀琴臉書
 

再餵下去不得了!人豬衝突即將爆發 

鄰近國家有一些與野豬衝突的嚴重狀況;香港近年熱議的滋擾性動物議題也跟野豬有關,根據香港環境局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統計,2014年至2019年共計有10筆的野豬傷人事件,其中2018年野豬滋擾的通報量更高達929起!亦曾有過130公斤的野豬在香港市區出沒,並將人咬傷濺血。

日本亦有野豬與人的衝突,根據日本環境省統計,2016年至2018年總計有141筆,其中1筆還導致民眾死亡。

人類餵食野豬,增加與野豬接觸的頻率,被認為是提高與野豬衝突的主因。

日本生態學者小寺祐二提出人豬生活範圍太過接近,會增加日本腦炎及鉤端螺旋體病等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風險。此外,野豬也會破壞社會基礎設施,例如破壞邊坡、河堤等等。

鄭秀琴餵食山豬的地點就在陽明山巴拉卡公路,附近觀光景點多,是遊客聚集與必經之路;餵食行徑若不改善可能造成附近臺灣野豬群聚,增加遊客與野豬的衝突機會。

臺灣野豬好可愛,其實超危險

06臺灣野豬外表看似溫馴的臺灣野豬,公豬具有獠牙,必要的時候是用來抵禦外敵的重要工具。圖片來源|李宜龍。

臺灣野豬為群居動物,於全島低海拔山麓至3000公尺高山都有牠們的蹤影。主要以植物的根莖、果實、土壤中的蚯蚓、昆蟲為主食,而拱地翻土取食的挖掘痕跡,又稱為拱痕,常被用來判斷為牠們出沒的證據。目前臺灣比較常見的衝突為農損問題,包括地瓜、芋頭、南瓜、高麗菜、箭竹及桂竹等都是野豬光顧的對象。

臺灣野豬的體型最大可達約180公分,最重可達160公斤。公豬犬齒發達,若遭遇危險除了逃跑外,也可能會以獠牙衝撞回擊,十分危險 !即使是沒有獠牙的母豬也會咬人攻擊,有狩獵經驗的原住民對臺灣野豬可是特別提防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吳幸如老師等人的研究,臺灣野豬的族群數量未增反減。基隆市臺灣野豬與人類衝突之研究計畫提到,臺灣野豬因為不是保育類,發生衝突時所受的待遇也有所不同,人們通常會獵捕野豬,但是對人類及野豬而言,降低人獸衝突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遇見野生動物時,秉持「不干擾,不接觸、不餵食」的原則,才是與野生動物共好的相處方式。


參考資料
 
健行筆記|臺北市北投區竹子湖路112號建物占用國有土地依法強制執行說明
陽管處|為什麼不能餵食野生動物?
ETtoday新聞雲|香港野豬「闖市區」5年數量翻倍 路人驅趕不成反被嚇跑
環境資訊中心|香港野豬殺戮終結?收起獵槍換安樂死 爭議未平
東網|去年野豬滋擾報告增25% 漁護署研實地絕育
走進日本|野豬與人類的衝突:思考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
蘋果日報|【野豬出沒】獸醫指野豬咬人極罕見兼可能傳播疾病 促市民勿餵野豬
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成果報告書 |基隆市臺灣野豬與人類衝突之研究計畫
科學發展|野生動物保育:臺灣野豬的現況與保育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