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勻安 │ 編輯:盤子 

 

圈養海洋動物的哀愁

我們常常在海生館裡看到鯨魚、海豚等等在水裡優雅漫游。然而這些環境真的適合海洋的野生鯨豚生活嗎?Dr.Naomi Rose 在演講中提出幾項圈養的海洋哺乳動物遇到的限制、以及真正所需的環境要素。

 

一、狹小的生活空間(restricted space)

對於一最小隻的海豚而言,棲息範圍為30-50公里作為半徑,而海生館一般水族箱的大小也不敷一隻海豚的生存所需,更別提說裡面塞滿好幾隻的鯨豚了!那對於人類來說,相當於電梯擠滿人般的不適。

 

sea1

 Miami seaquarium一隻殺人鯨的生活場域|講者簡報提供

 

二、限制的社交環境(limited social environment)

鯨豚類與人類一樣,需要群體的生活,因此會與一些鯨豚交朋友,其社交網路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寬廣、複雜。而海生館每次引進的鯨豚類多為個位數,若遇到相處上合不來的鯨豚,其實就像大學生有不合的室友一樣,會感到心情上的煩悶,嚴重甚至會造成社交壓力(social stress)。也許有些人會納悶:感情的締結有影響鯨豚類生活這麼多嗎?

 

Naomi 博士提及之前國外海生館的案例,只引進了兩隻海豚,因為相處上合不來,又只有一隻海豚能互動,導致其中一隻海豚因社交壓力、行為異常、吃不下食物,最後生病死亡。由此可理解,給予良好的社交環境對鯨豚類是相當重要的,而大多海生館無法達到這個條件。

 

三、環境品質低落,缺乏生態複雜性(lack of enviromental quality and complexity)

海洋寬廣無垠,且富生態多樣性,適合各種海洋生物生活,也因此能乘載為數眾多的種類。然而人造的海生館的預算不足以擬真海洋實況,且大多園方並不會顧及海洋鯨豚的生活所需,給予的生活環境僅有水、牆壁。不細心照料的情況下,除了會有水質不穩定的情形,也會讓鯨豚類感到空虛,因為無事可做!

 

四、受限的本能-扭曲行為,衍生疾病(behavioral restrictions)

被圈養的海洋動物在人造環境下生活久了,行為與本能上會與野生動物有所不同。

 

Naomi 博士舉獵食行為為例,野生的殺人鯨獵捕食物時,身體呈現平行線狀,或是呈弧形跳躍以捕捉獵物;被圈養的殺人鯨因為有人類的餵食,大多將頭朝上、方便馴養員將食物丟入嘴巴裡,然而這樣的姿勢會造成眼睛方面的疾病,因為殺人鯨面向上,會有過多的陽光刺入

 

sea2

野生殺人鯨獵食畫面|講者簡報提供

 

sea3

圈養殺人鯨取食畫面|講者簡報提供

 

圈養動物為了生存改變原有的本能習慣,卻衍生更多的疾病與異常行為,而這些問題海生館方人員都予以忽略,讓這些動物的生活品質無法提升,造成圈養的海洋動物雖然有人為照料,死亡率仍是野生海洋動物的好幾倍。

 

不具教育意義的動物雜耍秀

現今海豚、海獅表演氾濫,炫麗的表演中,觀眾看到海豚跳躍火圈,這背後其實歷經了訓練上的折磨與環境上的不適。

 

以海豚為例,海豚聽力範圍約150-150000Hz(一般正常人為20-20000Hz),因此可以聽到很多細微的聲音,一般我們認為分貝不高的聲音在海豚耳裡,會放大效果。所以在表演秀播出的音樂、或是觀眾的叫喊聲,對海豚而言都像置身於大型演唱會般吵雜,加上在水裡的聲波傳送速度更快,折磨的程度更加一等!久而久之,這些海豚的聽力受損,有些甚至失聰、無法服從馴養員的指令。

 

部份民眾認為表演場地就是平常鯨豚類生活的地方,其實不然。沒有表演的時候,這些展演的鯨豚大多被關在更小的水族箱裡,以方便管理。但是範圍狹窄且缺乏生活娛樂的場合,不適合需要大範圍場域的鯨豚類,在沒有地方探索、且沒有事做的情況下,有些鯨豚類會咬柵欄、牆壁等,造成牙齒的損傷,以及心靈上的孤寂與空虛。

 

sea6   sea5

野生與圈養殺人鯨牙齒的形狀差異|講者簡報提供

 

更感慨的是,有些海生館、動物園,打著民眾教育的名號—「讓大家更了解海洋動物的生活環境與行為本能」,實際上淪為表演雜耍秀,遊客無法從鯨豚表演類獲得相關的知識,只是滿足了觀看動物秀的慾望。如此一來,真正的教育本質在哪呢?

 

近年來各國動物福利團體透過媒體、行動倡議,讓更多民眾知道為何不該支持動物表演秀、以及了解這些動物真正所需的生存環境。例如香港的豚聚一家,藉由示威、發信給政府部門及海洋公園,因海洋公園每年從日本太地進口捕捉野生海豚,其殘忍行徑被民眾所撻伐,豚聚一家甚至成立「海洋監獄導賞團」,以不一樣的方式讓市民了解海洋公園背後的真相,試圖為海洋鯨豚類的動物福利更盡一份心力,而這也是台灣動福方面可以參考的理念與做法。

 

台灣目前有中華鯨豚協會、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等團體為鯨豚生存福利發聲。

 

sea7

豚聚一家倡議行動的照片紀錄|講者簡報提供

 

借鏡英國

Dr.David Neale 舉英國為例,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鯨豚類的表演才消失於英國。是什麼因素讓曾經為大眾娛樂的海豚秀不復見了呢?

 

第一點是民眾意識,藉由鯨豚生理與生物教育的發展之下,人們逐漸關注此議題;第二點是道德議題的提升,因為對鯨豚的生理與智能越來越理解,也就發現海生館的環境並不適合牠們生存,所以質疑海生館存在的必要,甚至在門口抗議、呼籲海生館停止營業;第三點是英國法令的轉變,1985年環境部指派生物學家Dr. Margaret Klinowska 和Dr. Susan Brown 執行英國海豚館的評鑑,而這份評鑑也成為了日後海生館的營業準則。

 

這對海生館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此份評鑑促使法令的制定,嚴格規範圈養水池大小的標準,指出圈養瓶鼻海豚的水缸至少必須有5.6公尺深、24公尺長、直徑12公尺;甚至指出圈養場館必須確保圈養的動物群要混和性別。一旦規定變更,海豚館必須依法執行,否則就要關閉。

 

民眾的意識形態加上法制趨於嚴格,許多海生館無足夠金援負荷法令標準,更別提擴建園區和照料鯨豚類,於是一家接著一家倒閉,1986年僅剩四家海豚館,而到了2015年,已沒有圈養鯨豚以及海生館闢建的申請案。

 

歐盟目前有歐盟動物園條例(EC Directive, 1999/22),因此歐盟海生館必須遵守法規。然而根據鯨豚保育協會(WDC)對歐洲海生館的盤點式研究,發現雖然條例具有保育意義,但實際上極少著力於保育與野放的工作,也鮮少相關研究的發表,取而代之的是持續性、無太多教育意義的鯨豚類表演。目前歐盟努力的方向是禁止輸入野外捕捉的鯨豚類、準備海豚場館的淘汰工作、禁止新海豚館的成立等等,至今有三個國家: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以及斯洛維尼亞,已禁止鯨豚圈養,成為其他歐盟國家的鯨豚福利先驅。

 

亞洲國家的動物福利議題較不興盛,David 博士特別提及印尼的Taman Safari ,展演動物在表演完後仍需跟遊客互動、拍照;中國有些馬戲團甚至拔除老虎、獅子的牙齒,讓牠們在反抗時不具殺傷力,如此之舉違反動物的天性,也殘害了動物的生存權利;而台灣目前鯨豚秀、動物雜耍仍存在,且資訊不透明、民眾無法得知展演動物的身體狀況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亞洲國家尚無具體的法令規範,且關注動物生存權利的人民比例不若歐美國家高,僅有地方的動福團體透過媒體或行動來提高議題的曝光率。唯有透過更嚴格的法令,以及強烈的人民意識,我們才能跟上英國的腳步,讓動物免受展演之苦。

 

sea8

印尼Taman Safari遊客與動物拍照|http://goo.gl/Bpdc5o
 

後記-海生館 / 動物園該不該存在?

 

會後,與會者與講師一同討論「海生館/動物園該不該存在?」。這些所謂的園區無論如何改善條件,如何貼近動物的原生生態,仍不是百分百適合動物生存的環境,因此講師的態度傾向廢除動物園。然而現實情況的考量,雖然動物園及馬戲團可以藉由法制,往不增加數量的方向邁進,但這是現有的動物園僅能做最多的改善,因為使其倒閉則會引發更多的問題,例如:動物安置。如同Dr.Naomi 所說:「We can't make it right, just can make it better. 」,現今的動物園可朝改以展示被拯救的野生動物、撥更多的經費照料動物的健康問題,而非進口特殊品種、以及改善動物園的環境等方向邁進,而民眾對動物福利意識的形成,將會對這些無論是陸地、或是海洋動物,產生最大的助益,促成更多維護動物生存權的規範!

 

Stop the show, swim freely!

 

延伸閱讀:以負圈養為榮的動物園,http://goo.gl/xoiOr4

 


 海洋哺乳圈養動物議題國際研討會

  • 時間:2015年11月29日(日)  8:30~18:00
  •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三館 B01 演講廳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 協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態與演化生物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中華鯨豚協會、浩然基金會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作者: Jessica Lee
喜歡動物與音樂,邏輯總讓人無法理解的20歲女孩。希望為毛小孩做些什麼,或許腳步笨拙緩慢,但在對的道路上,就不用猶豫終點存不存在。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