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埔狗園案沒入收容所的犬隻。圖片來源:陳怡潔。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陳信安
今年8月,新竹縣新埔鎮傳出民間狗園不當照養導致犬隻死亡的事件。事發後,約有30隻犬隻需依法沒入,使新竹縣立動物收容所面臨容量逼近上限的壓力,甚至一度考慮野放部分犬隻。消息經民眾轉傳後,引發社會關注,也促成許多認養行動。
不過,根據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資料顯示,該收容所的犬隻留容最大值為162隻,而8月當時收容犬隻數量僅有112隻,令人好奇為何有此差距?
窩窩記者於10月18日前往新竹縣立動物收容所實地調查。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技正林志成向窩窩記者說明,網站上顯示的「滿載量」是以「每籠同時收容3隻犬隻」計算,但實際運作並非如此簡單,每籠實際收容量需考量犬隻個體狀況,例如具攻擊性或患病的犬隻必須單獨收容;此外,也必須預留部分空籠,以因應動保案件或動物救援需求。
我們收容滿是162隻,但是你不可能讓它維持在162隻,你會有動物救援、會有日常TNR的需求,你一定要空個10至20隻的籠位來做日常運作。
林志成指出,民眾不時會向動防所通報動保案件,若沒有預留籠位應對,恐面臨救援後無處收容的窘境。
兇猛犬、殘疾犬及過戶犬滯留,民眾飼養意願改變 收容所週轉困難
目前的新竹縣立收容所建築於2023年7月1日正式啟用,林志成表示新建收容所時並非以「衝高收容量」為主要考量,以犬舍設計為例,每間犬舍中都設有一道電動門,人員進入清潔時,可先將電動門拉下,藉此和犬隻隔離;雖然這樣提高了建造成本並占用較大空間,但能提升收容品質。
新竹縣立收容所建築為新建設施,於2023年7月1日啟用,林志成表示設計時並未將「衝高收容量」作為主要考量,而是希望提升收容品質。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
談及收容現況,林志成分析,目前所內犬隻約有一成習性較兇猛或有攻擊傾向,另有約四成是殘疾犬,這些犬隻較不易被民眾認養,但也較不適合回置。
其餘約五成犬隻中,部分原先有植入晶片,但飼主卻未出面領回,晶片因此過戶至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名下。林志成說,農業部指示這類犬隻不宜再回置至外界環境,因已登記為機關名下犬隻,若回置後發生糾紛,責任歸屬恐造成爭議。
於是,兇猛犬、殘疾犬及過戶犬若未被認養,便會成為收容所內的「長期居民」。另一方面,近年民眾飼養意願出現轉變,犬隻認養量明顯下降:「以前狗的登記數量遠高於貓,後來變成一比一,現在貓已經快是狗的三倍。」林志成還觀察到,即使是過去相對受歡迎的柴犬、吉娃娃等品種犬,如今也不再能快速被認養。
如何應對收容犬隻難以周轉的困境?林志成苦笑說:「就撐啊!畢竟我們112年才落成、還算新,繼續撐。」他指出,為維護收容品質,目前並不考慮將犬舍收容量從3隻提升至4隻,但也持續思考應對措施,例如將倉庫改裝為額外的收容空間,單獨收容不適合與其他狗共養的攻擊性犬隻,避免佔用到可容納3犬的犬舍。
此外,新竹縣立收容所已停止承接民眾不擬續養業務,動保案件亦盡量以回置為處置原則。林志成舉例,過去若捕捉到三腳犬,多會將牠們帶回安置,現已改為在傷勢穩定、行動能力恢復後便進行回置;窩窩記者也發現,園區內目前已收容了不下30隻三腳犬。
在這些處置之下,動防所每日仍須應對突發的動保案件,因此即便入所犬隻具高度認養潛力,也無法長期留置。窩窩記者採訪時,便見到志工正在照護一隻名為「伍仁」的犬隻,志工表示,伍仁能聽懂握手等指令,推測可能是遭棄養的家犬。但即便如此,牠在收容所的停留時間預計只到11月11日,因此志工不斷發文推廣,希望能趕在回置之前將牠成功送養。
即便入所犬隻具高度認養潛力,也無法長期留置。志工表示「伍仁」疑似是遭棄養的家犬,但牠在收容所的停留時間預計只到11月11日。圖片來源:竹北幸福道格認養小站(志工板)。
新埔狗園沒入犬隻可能回置? 動防所:要備戰下一次「危機」
回顧今年8月中旬的新埔狗園事件,當時共有34隻犬隻需一次性沒入收容所,為接收大量新進犬隻,新竹縣立收容所被迫考慮「野放」或「回置」當時所內的原收容犬隻。後因該事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並有藝人協助轉發消息,動防所於8月26日宣布,收容所已釋出足量籠位,並感謝各界踴躍認養。
「我們當初蓋這間新收容所的目的,有一部分就是要空出一處空間,專門處理大量動保案件。」林志成向窩窩記者表示,理想上希望預留空間,但實際上,動防所的日常收容需求已需要動員所有空間才可能勉強滿足。
因新埔狗園案入所的34隻犬隻中,目前有約10隻犬隻已有人領回或領養,其餘犬隻是否會長期留置收容所?林志成直言:
(無主犬隻)有可能回置,因為需要維持空間應付下一次危機。
事實上,近期即有另一處收容95隻犬隻的私人狗園向動防所求助。林志成表示,該狗園負責人因經濟來源出現變故而面臨困難,聽聞新埔事件後深自警惕,主動聯繫說明狀況,動防所正透過提供資源的方式協助該園區:「(全數沒入)絕對是沒辦法。」
雖然,新埔狗園事件促使動防所得以與有經營困難的私人狗園取得聯繫,帶來正面迴響。但林志成也指出,目前新埔狗園附近仍有遊蕩犬及當時園內未造冊的犬隻留滯原地,實務上全面安置仍有困難,且評估該區已接受過母犬高強度絕育,當地現應無額外為絕育而進行捕捉的需求。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全部都帶回來,然後民眾排隊來認養,這些狗都送出去。」林志成表示,動物保護部門的設立目的,既包含提升動物福利的動物保護工作,也涵蓋預防人與動物衝突的管制業務,然而,任何資源都終究有限,收容所的量能更是已瀕臨臨界點,以致於難以事事周全:「零撲殺以後,我們的功能變得很保守。」
為提升收容所周轉率,「竹北幸福道格認養小站(志工板)」粉絲專頁經常發布動物送養資訊。而新埔狗園事件受到大眾關注期間,認養率確實在短期內有所提升,但林志成也坦言,部分犬隻其實是由其他狗園出面認養,也就是說,這些犬隻雖然名義上已經被「認養」,但仍然和在新埔園區時一樣,是由民間私人狗園管理。
新竹縣立收容所的運作狀況顯示,動保系統的公開數據恐難完整反映真實處境——即便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未亮紅燈,甚至認養率有所提升,實情卻可能是犬隻在私人狗園與公立收容所之間往復循環,且公立收容所持續處於爆量臨界點。
外界往往期待公立收容所能滿足動物福利,並兼顧服務、教育民眾,然而實際上,「避免爆量」已成多數收容所管理的首要考量。窩窩過往的報導亦顯示,此現象並非新竹縣獨有,而是全國各地公立收容所都正普遍面臨「爆量」與「周轉率低」的問題。如何讓第一線的實際困境被正視進而改善,或許是當前動保政策需要優先回應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