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翊蕾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黃品瑄

Pododermatitis 01

常見又難纏的趾間炎

雖然臺灣並沒有關於趾間炎的統計研究,但樂膚莉動物醫院的院長蔡曼琳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說到,「臺灣狗狗發生趾間炎的頻率非常、非常高,是一個不只困擾飼主、也很困擾獸醫的問題。」

根據一項國外的趾間炎病例統計,引發狗狗趾間炎的眾多原因中,過敏為首要因素,約占了44%,細菌感染則佔了36%。有近7成狗狗的趾間炎會反覆復發,且超過5成的狗狗四隻腳皆受趾間炎問題困擾!

 

身體問題造成腳趾間發炎

趾間炎(Pododermatitis)顧名思義就是腳趾間的發炎。在很多案例中,趾間炎只是其他疾病的「症狀」,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寄生蟲、外傷、腫瘤等,都可能引發狗狗的趾間炎。

例如當狗狗過敏發作時,可能會因搔癢而過度理毛、舔腳,最後導致腳趾受傷,進而引起細菌感染而出現趾間炎。

Pododermatitis 02

  • 品種:容易有過敏體質的品種如馬爾濟斯、黃金獵犬等,就容易好發趾間炎。其中,北京犬、西施犬和法國鬥牛犬還有高機率出現趾間炎反覆復發的問題。此外,屬於短硬毛品種的狗狗,則容易因腳底的毛倒插而發生趾間炎。
  • 關籠:狗狗腳底可能因不斷摩擦籠子底部的鐵網而受傷,研究也證實狗狗關籠的時間愈長,罹患趾間炎的機率就愈高。
  • 過敏原:有食物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狗狗,都可能在接觸到過敏原後誘發趾間炎。如果飼主觀察到家中狗狗的趾間炎好發於某個季節,可懷疑狗狗或許對花粉過敏;對塵蟎過敏的狗狗則較容易在雨天發作。
  • 寄生蟲:造成趾間炎的寄生蟲中,最常見的便是毛囊蟲。毛囊蟲屬於皮膚上正常菌叢的一份子,但會在免疫力降低、或皮膚狀況不佳時過度生長,進而誘發趾間炎。
  • 腳部不適:例如狗狗散步時趾縫不慎卡入碎石、腳底被草劃傷,或者在修剪足底毛髮時不慎遭剃傷等,導致狗狗感到不適而頻繁地舔腳,最後感染發炎。
  • 疾病:若狗狗本身有糖尿病、甲狀腺或腎上腺功能的低下或亢進等問題,因免疫力低弱,則有高機率會反覆發作趾間炎。
趾間炎有好發的腳嗎?

 

趾間炎不一定只出現在一隻腳上,因身體狀況不佳而誘發的趾間炎,經常是狗狗的四隻腳皆同時出現問題,只是每隻腳的發炎狀況可能會輕重不一。若狗狗的某隻腳過去曾因趾間炎而發生深層的細菌感染,導致外觀變形、皮膚屏障變脆弱,就會特別容易再覆發;又或者只是因為前腳比較方便狗狗舔咬,而造成「每次都是這一(兩)隻腳出問題!」的情況。
狗狗腳底的毛其實有保護作用

 

雖然把狗狗的腳底毛「剃光」看似很乾淨又不易沾黏泥草,但目前沒有研究顯示此種作法能有效預防趾間炎。反倒是在剃毛過程中更可能誤傷足墊,而沒有毛保護的腳底皮膚也更容易接觸到過敏原。或是狗狗因為不習慣腳「光溜溜」的感覺,增加舔舐,反而引發問題。

若怕狗狗滑倒,或一定需要修剪毛髮。蔡曼琳建議飼主,「腳底的毛修平就好,不要往(足墊)內剷。」

 

當狗狗頻繁舔腳時就要注意

Pododermatitis 03

  • 腳部泛紅:一開始,飼主可以觀察到「頻繁理毛」,狗狗會頻繁地舔腳,腳部的毛髮則會因頻繁地舔舐而變得稀疏或毛色被口水「染」成紅棕色。觀察狗狗的腳部皮膚和足墊則會發現顏色因發炎而泛紅。
  • 行走困難:隨著趾間炎的狀況惡化,狗狗的腳部還會出現血腫、血泡、化膿、滲出組織液甚至流血等情況,造成狗狗行走困難、脾氣煩躁、因疼痛而鳴叫等。
  • 其他健康問題:例如當狗狗感染寄生蟲時,不僅足部,包括身體背部和胸口等處的皮膚狀況也會不佳;若是因過敏而衍生的趾間炎問題,狗狗的眼睛和耳朵也會紅腫,同時還會有搔抓身體兩側、肚子、耳朵和下巴等行為。

趾間炎隨著嚴重程度有不同的症狀,蔡曼琳提醒飼主,「發現狗狗已經有過度理毛、一直在舔腳時就該帶他去看醫生了!早期處理可避免狀況症狀加劇,也不用吃那麼重的藥。」

 

找出造成狗狗趾間炎的原因很重要!

Pododermatitis 04

  • 問診:詢問飼主關於外寄生蟲預防、家中飼養環境、狗狗是否有對食物過敏或有季節性過敏等問題,以釐清狗狗發生趾間炎的原因。
  • 理學檢查:觀察狗狗腳部是否有外傷、趾縫間是否卡有異物、有無毛髮倒插等情況。
  • 臨床檢驗:獸醫師會視情況對狗狗進行各式檢驗,以確認趾間炎的肇因,例如拔毛檢驗寄生蟲、做細菌培養、照鎢絲燈檢驗黴菌、細針採樣檢驗是否有癌細胞等。

 

治標也要治本,才能免於趾間炎困擾

蔡曼琳深知趾間炎的難纏,「要有對的診斷,才有辦法處理。而且也不能說根治,只能說控制好。」

  • 治療趾間炎症狀:針對腳部的情形給予治療,即吃藥、擦藥或藥浴,給予狗狗抗發炎藥物、組織胺、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等,幫助狗狗止癢、消腫和預防感染。特殊情況如腫瘤,則需要手術切除。
  • 治療趾間炎肇因:診治使狗狗出現趾間炎的身體問題。例如替食物過品的狗狗控制好飲食、異位性皮膚炎的狗狗避開過敏原等。只要根本問題解決了,趾間炎的情況就會自動跟著好轉。

蔡曼琳強調,「獸醫師不是魔術師,狗狗不會因為來看了獸醫,病情就會好轉。」不論是吃藥、飲食或生活習慣的調整,治療趾間炎都非常需要飼主的配合。

不過對於用藥部分,蔡曼琳非常清楚飼主(對抗生素或類固醇等藥物)的擔憂,「我都會跟主人講清楚什麼藥自行停沒有關係、什麼藥不能自行停,然後自行停藥的後果是什麼。我們治療是有它的必要性的,若情況好轉,獸醫師也會盡快把藥停掉。

如何幫狗狗擦藥?

 

飼主可搭配使用伊莉莎白頸圈(防舔咬頭套、羞恥圈)來防止狗狗將塗抹的藥膏舔掉,頸圈需至少配戴0.5至1小時,來確保藥物吸收。或也可以將擦藥時間安排在狗狗用餐前,待狗狗吃完飯,藥物也吸收了。

 

照顧皮膚健康,免於趾間炎困擾

Pododermatitis 05

  • 避免腳部受傷:減少狗狗關籠的時間、避免讓狗狗行走於太粗糙或太光滑的地面上,以免狗狗的腳底因過度摩擦而受傷。散步時避開草地或熱天時的柏油路,以免狗狗被草割傷或燙傷。若狗狗願意穿鞋子散步,寵物鞋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 避免接觸過敏原:例如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狗狗需要飼主控制好家中環境,雨天時記得關窗、開除溼,減少使用精油和香氛產品,少走草地避免碰到花粉或螞蟻;有食物過敏的狗狗則需要確認並避開過敏來源的食物,以避免反覆發作。
  • 預防寄生蟲:定期預防外寄生蟲,縱使狗狗「不出門」,仍有機會被飼主從外面「帶」回家的寄生蟲感染。此外,如果狗狗的皮膚較為敏感,就須事先做好毛囊蟲預防,以免「大爆發」。
  • 維持皮膚健康:避免太頻繁地替狗狗洗澡,頻率最高為1週1次。散步完後,用濕毛巾替狗狗將腳擦乾淨即可,藥浴或過度消毒會破壞狗狗皮膚上的正常菌叢,反而使狗狗更容易發生感染。理毛時避免將毛全部剃光,至少保留1公分的厚度來保護皮膚。此外,飼主也可以使用含「神經醯胺」的產品替狗狗保養皮膚。

 

趾間炎很少是獨立的課題!

蔡曼琳分享了一個飼主來就醫時常會提到的問題,即是否能讓狗狗只擦藥而不要吃藥,「也可以,但就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反覆復發。如果沒有幫狗狗止癢,傷口擦藥好了仍會再被狗狗咬破。」

蔡曼琳不斷重申,「通常主人都會以為,趾間只是趾間問題。那醫生一定有義務跟你講,它這一系列都是一個故事,你就是要一起處理,不能只單純處理一個東西這樣子。

全身的皮膚是一起的,因此趾間炎也很少是獨立的課題。「只有找到原發的問題去做控制,它才有辦法一整個回合結束!」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