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餵到我死
餵養,錯了嗎?EP1
餵,到我死為止。
根據里長表示,漁光島有至少6組的餵養人士,照養超過上百隻的流浪動物,無奈卻發生環境髒亂、追車,甚至咬人等情形;愛媽則指出,自費餵食與結紮這些流浪動物,試圖解決問題,卻總成為被里民針對的對象⋯
播放Play
Ep2|餵要管理
餵養,錯了嗎?EP2
餵,是為了管理。
新北河濱浪犬絕育有成,甚至發放餵養志工證行之有年,愛媽積極跟進政策並控管浪犬數量。然而,放眼各地的河濱,因為餵養而起的衝突不只延燒到人與人,甚至是野生動物也受到影響⋯⋯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餵養從何開始?一個餵養,各自表述

流浪街頭就像場游擊戰,有時翻翻垃圾桶、有時嗅聞尋獲民眾落下的剩食⋯⋯想方設法填飽肚子、四處找尋食物,是黃黃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而牠的需求及身影,有一群人看見了。

我看到了媽媽骨瘦如柴,可是牠還要餵養牠的孩子,孩子營養不良導致後腳癱瘓;也有幼犬想去跟其他狗討一點食物,當場被咬死。」談起河濱的流浪犬光景,餵養人楊秀玲仍語帶不捨。說起自己會踏入餵養行列,純粹來自一份希望終結這樣悲苦命運的情懷。

我負責跟狗培養感情,培養到牠信任我,才能把牠誘進圍籬裡。」為了達成終結流浪的使命,楊秀玲認為不單單只有餵食這麼簡單。事前觀察狗群、了解母犬結紮與否、狗群出沒的習性與時間,培養感情進而與其他單位合作抓紮,這些都是餵養人之必要。在楊秀玲與其他單位幾年的努力下,永和河濱全岸約十公里的範圍,原本高達7百至8百的犬隻數量,五年來減量到2百至3百隻左右,過程之辛也不免讓她感嘆,「一般的餵養者對於結紮這塊,並不會很熱衷。」

楊秀玲自述,為了「流浪到這一代」的使命,所以願意投身奉獻,這是她餵養的開始

語錄楊秀玲

每個餵養人開始下定決心要餵養流浪動物,或許都會有個緣由,而大致將餵養的原因分類,至少可以發現五種表述。

01 五大樣態  

  • 無意間餵:「還要追垃圾車、找垃圾桶多麻煩啊!放著就好。」垃圾場、剩食廚餘桶堆積、隨手亂丟殘渣,甚至提供予放養家犬食用的食物,皆可能吸引動物主動上前覓食、長期滯留。而臺灣山區也不乏常被惡意民眾傾倒垃圾,導致流浪動物覓食及躲藏。

  • 佈施積德:「護生救生,我佛慈悲,但願眾生得離苦。」在佛、道教的薰陶背景下,有些人認為餵食是種慈悲心的表現,可行善幫助流浪動物,減緩挨餓苦難,也能累積功德。

  • 清理廚餘:「今天吃剩⋯⋯放在外面的防火巷,反正貓狗很多,牠們會幫我消化完。」為了解決吃剩的廚餘、又覺得能幫助流浪動物飽餐一頓,在鄉下、巷弄、郊區,甚至山區都有人攜帶廚餘倒給犬隻食用。

  • 憐憫心餵:「實在捨不得這個生命,想到牠沒有東西吃、沒有水喝,是很悲哀的事。」因捨不得、憐憫流浪動物的處境,有些人則養成長期餵養的習慣,提供飼料、鮮食等多元種類的食物;亦有偶遇浪犬,給予或分食食物。也不乏有些人透過對於動物的憐憫心,以及藉由給予食物來建立起自身成就感,「牠會陪我、對我搖尾巴,看著牠期待眼神、大口吃飯,我覺得很滿足。」

  • 為了抓紮:「我可以滿足這隻狗現在的需求,並且讓流浪到牠為止!」熱心的民眾、志工或動團為執行流浪動物減量絕育,會提供食物降低戒心,或使流浪動物與籠子、圍籬建立起連結以利誘捕。 

可以發現的是,有些餵養是希望流浪動物不再生育,有些單純希望牠們吃飽、過得好,有些想滿足內心對於情感陪伴的需求,也有單純只想清理剩食,甚至不知道自己可能正在餵養。而臺灣現況,餵養人遍佈各地,餵食的原因、種類、樣態也眾多且良莠不一,加上宗教因素、多元環境及城鄉差異下,餵養可能衍生出不同排列組合的狀況,以及五花八門的問題。

 

餵養,是製造問題還是解決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因為餵養屬於人的自發性行為,若從環境污染程度與否、有無搭配結紮兩項要件來看,餵養存在著懸殊差異。在當前流浪動物政策採取TNR手段的氛圍下,有些餵養人積極配合政策前進,但也不乏抱持著吃飽才是王道的信念;有注重餵食後環境衛生,也有食物放了就走,留給動物收拾的餵養人。

差距下,有的餵養可協助流浪動物減量與管理,有的反可能使環境髒亂、惡化原先存在的流浪動物問題,如流浪動物的數量增加、人犬衝突、犬獸衝突等。

「民眾會通報住家附近因餵食而環境髒亂,門前、門庭上,發現雞骨頭、廚餘很多,或留下一些罐頭、吃剩的,貓狗聚集後排遺也非常多,沒人清掃,造成人跟人的衝突。」新北市動保處代理處長楊淑方如此說。隨意餵養後未清潔造成髒亂,演變成當地民眾的反彈與不滿,往往是餵養最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民眾排擠,與餵養人關係惡化,進而導致餵養人躲藏偷餵,民眾難以蒐證取締、憤而報復等衝突。

單純餵養,長遠來看也可能製造問題。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便分享了他在陽明山的觀察:「一開始有些狗,大家同理心去餵,餵完後就生更多,而餵養人責任感來了就餵更多,久了棄養也來這邊丟,惡性循環狗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餵養引發問題更嚴重。」根據他在106年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流浪動物族群現況調查〉也指出,硫磺谷、龍鳳谷地區流浪犬隻的密度明顯遠高於陽明山其他地區,而該地區也正是餵食行為最頻繁的區域,推測餵食行為導致數量超過一般環境可乘載之量,引發後續相關問題的產生。

類似的問題,全臺都有。高雄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管理組組長李東融也分享道:「有些自己餵,單純是狗沒東西吃的慈悲心,卻也覺得沒有義務要幫牠做結紮。」在穩定食物來源下,流浪動物的育成率會提高,而若不是每個餵養人都願意配合做結紮的話,則會造成流浪動物族群過量的問題。以目前全臺收容所均滿載的狀況下僅能採取TNR方式減量,要抓紮一定程度上需仰賴餵養人的協助、配合,一旦他們不願意,問題容易更雪上加霜。

「犬隻族群無法控制,人犬衝突就很多啦!那人犬衝突多、虐狗案也多、通報案也多,我們就覺得常常在做白工,一直惡性循環,那這些狗要去哪邊?你要往哪邊送?」李東融無奈地說。

  語錄楊淑方

語錄顏士清

語錄李東融

 

餵養的愛心糖衣下,也可能暗藏生態危機

而當餵養來到了國家自然公園內、生態敏感區或淺山地帶,更像一場惡夢。

流浪動物在這邊餵養,就會固定聚集。我們經常發現流浪動物攻擊山羌的事件,山上的生態就受到影響。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保育解說科科長方裕欽無奈地表示,自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成立以來曾透過執法開罰或勸導,但在山區取締困難、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僅裁罰出10件、勸導53件;從102年起也試圖積極嘗試捕捉犬隻,做移除與收容,共移除安置611隻犬隻。然而廚餘殘渣、飼料、麵包等餵養樣態卻仍屢見不鮮。

也因餵食情況無法有效杜絕下,其他區域的犬隻又因穩定食源而再度移入;坊間更流傳著「不想養狗就放到壽山,會有人餵」的說法,於是原生繁殖、棄養問題夾雜⋯⋯餵養人心有不捨,無畏罰則、堅持餵食,衍生越餵越多的趨勢,產生出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的衝突,也製造環境髒亂等問題。

直到106年園區境內流浪動物仍大約有500多隻(〈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流浪動物與山羌族群現況調查計畫〉),學者推估,若狀況無法改善,流浪犬數量將可能持續增加,山羌則有數量減少之隱憂。

語錄方裕欽

 
01 發霉吐司、雞骨頭、廚餘、飼料常是壽山出現的餵養風景。

 

02 分佈圖 分析2015年至2018年9月累計的山羌死亡資訊,山羌死亡地點多鄰近登山步道沿線,推測這些地點是山羌與流浪犬重疊較嚴重的衝突區,或是流浪犬活動頻度較高的熱區。|資料來源:106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流浪動物與山羌族群現況調查計畫〉,繪圖:窩窩

 

03 0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境內的山羌因犬隻攻擊而死亡。|圖片來源:林裕傑
 

在如同壽山的自然環境中餵食流浪動物,雖是直觀幫助,以致於流浪動物不會飢餓;但犬貓的狩獵天性存在,雖不見得是為了食用果腹,也會追咬野生動物,造成傷亡。

牠們沒有要吃,牠就是好玩。

台北野鳥學會總幹事陳仕泓氣憤地說,這在全臺灣各地的淺山地帶、生態濕地等都可能默默發生。

「本來野生動物動物就有些傷亡沒錯,但是當流浪動物進到牠不應該去的地方,或本來沒有的地方之後,牠就成了原因。」座落於南投,專門醫治傷病野生動物的野生動物急救站負責人詹芳澤獸醫師說明著,從106年至109年6月的救傷數據來看,因動物攻擊而交付急救站治療的野生動物已累計128隻,其中判讀確認為犬、貓隻攻擊的高達112隻,佔了近9成。第一名是穿山甲,有49隻。」在穿山甲各式救傷原因當中,犬隻攻擊的佔比過去約21%左右,近年則攀升至30至40%左右,成為衝突下受巨大影響及威脅的物種。

04 因犬隻攻擊而傷重不治的穿山甲。|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03 圖表1 04 圖表2 「要特別提穿山甲,被狗攻擊的百分比越來越高。」詹芳澤獸醫師如此提醒。|數據:野生動物急救站,繪圖:窩窩

 

語錄陳仕泓

 

語錄詹芳澤

 
 
 
流浪犬隻攻擊鳥類,在許多濕地經常可見,影片為永安濕地案例。|資料來源:永安濕地管理主任吳泰祐、拍鳥俱樂部黃蜀婷提供。

 

餵養也製造了一個介面,讓很多的動物聚集在一起,當密度越高時,牠們疾病傳播風險就會上升,我們稱它叫做密度依賴型的傳染性疾病。

所謂密度依賴型的傳染性疾病,指的是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皆可能帶原細菌病毒、寄生蟲,透過餵食聚集使彼此族群密度提升,而遺留在環境的排泄物,便可能成為傳播途徑,促使不同疾病的交互感染,進而生病、死亡。

基本上只要在臺灣流浪動物常見的疾病,在各式的野生動物食肉目族群,我們會預期大概都有得到。」像是犬隻常見的犬瘟熱病毒、小病毒,在諸如石虎、鼬獾、白鼻心、食蟹獴等淺山地區常見的物種都可檢驗出,有些感染後甚至會導致牠們虛弱、下痢或提升路殺的風險。而像山林間的蚊子、壁蝨、恙蟲等寄生蟲,也有可能透過餵食的傳播途徑演變為人畜共通傳染病。

05 當餵食造成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群聚、共同使用棲地環境時,便可能衍生出許多問題。|圖片來源:林裕傑
 
語錄陳貞志
延伸閱讀:小病毒感染——遊蕩犬貓對石虎造成的致命威脅|窩窩

 

一餐溫飽後,牠們會過得比較好嗎?

站在流浪動物的需求而言,有固定的食物來源、能吃飽延續生命,確實是種救贖;許多餵養人也認為,犬貓淪落街頭流浪,本是人的原罪,流浪非牠們自願。不去餵食,牠們仍舊在路上,更可能延伸出其他問題:覓食產生的環境髒亂、飢餓不耐導致的躁動攻擊等。餵養單純是人道救濟,而天地之大,應給這些流浪動物們一個安身立命、一餐溫飽的空間。

不餵問題更多,你沒去餵牠,那狗要吃飯啊!本能會去找吃的,會造成對人的安全問題啊⋯⋯吃飽了牠就各自回去休息啊。

臺南市流浪動物愛護協會理事長郭順雄解釋餵養的好處,許多流浪動物接受了餵養後便會自行遠離人群,避免翻倒垃圾桶、向人追食討食等風險,也能降低牠們受到人們惡意對待的風險。而固定餵養也能幫助觀察流浪動物的狀況,進而協助執行節育與後續管理,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新生代而增加流浪動物受苦受難的年限,透過餵食執行流浪動物絕育,是較為人道且具動物福利考量的方式。

然而是否想像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愛心溫飽過後,接受餵養的流浪動物們仍流離失所,還是要接受殘酷的生存搏鬥。臺灣臨床獸醫師協會理事長蕭序諺強調,「即便有飯吃,可能還是隨時會被車子撞到、得到傳染病死亡,那為什麼只願意讓牠在那麼高風險的環境裡,而能做的就只有餵而已?」街頭生存真真實實的風險,不會因有餵養而消失不見。

一份2016-2018年針對陽明山流浪動物生存與健康狀況的研究*指出,從外觀發現有5.1-8.8%的狗斷了至少一掌,14.2-18.1%的狗患有皮膚病;而從捕捉回的犬隻個體進行血液學檢查後也發現,34.3%的犬隻具貧血、37.1%的犬隻具白血球指數異常情形。負責該計畫執行的顏士清教授解釋:「意思就是說儘管餵了,可能有吃到東西,還是會有其他的健康問題,像是營養不良、感染疾病或血液寄生蟲等等。」救贖只到活著或許還不夠,流浪動物的動物福利並沒有獲得確切的保障。

*〈Demography and welfare status of free-roaming dogs in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Taiwan〉
  05 有風險的狗 斷肢、皮膚病、瘦弱、車禍等風險,都是野外流浪動物的生存挑戰。|圖片來源:顏士清

 

語錄郭順雄

語錄蕭序諺  

流浪動物除了先天環境風險要克服外,還有來自人的問題,並不會因得到餵食庇護而解決。

如果這個區域沒有固定食源的話,會有固定的一群動物長期聚集在這個地方嗎?我覺得這個是大家可以去討論的。當一群狗長期聚集在一個區域裡頭,有領域概念,就容易有所謂人犬衝突各類的事件在這區域裡頭發生。」農委會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也理性地點出現今街頭存在的困境:當流浪動物因餵食仍定居於街頭,牠們是活生生的個體,有情緒、會動、會跑、會叫,即便不是有心也可能引發公共安全的意外;即便不具有敵意,也會成為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導致兩造雙方衝突即發,街頭充斥對立與困境。

當餵養夾雜了人的因素進來,單純的愛心卻總成為了衝突的導火線。你想過一餐溫飽的美意卻常演變成社會衝突、支持與反對兩派的輿論對立與紛爭嗎?在餵養之後,街頭又存在了哪一些困境,是無法透過餵食而獲得救贖的?

語錄鄭祝菁

請繼續閱讀:

餵養之殤(中)——餵養衝突遍地烽火,餵養人責無旁貸?

餵養之殤(下)——設條件、推入法、餵養管理可行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Sl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