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外降臨——埃及聖䴉首部曲
什麼!?竟是外來入侵種?
現在大家在說埃及聖䴉的嘴像鐮刀、是死神,其實我聽了真的不太舒服,我覺得你這是把牠妖魔化、醜陋化⋯⋯
播放Play
2
落地生根——埃及聖䴉二部曲
族群暴增100倍的影響為何?
埃及聖䴉進來之後,巢區的核心處已經變成埃及聖䴉育雛的空間,這正顯示了排擠和競爭。而法國或南非的研究報告,也都指出埃及聖䴉有攻擊、食用其他鳥類幼雛的紀錄。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撰文|羅奕儒 編輯|朱翊瑄 設計|黃品瑄

 「現在大家在說埃及聖䴉的嘴像鐮刀、是死神,其實我聽了真的不太舒服,我覺得你這是把牠妖魔化、醜陋化。......但外來種其實是人引入的,這絕對不是牠的錯。」談起埃及聖䴉在臺灣的現況與族群防治策略,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袁孝維教授一再重申。

 

 

降臨的外來種,是死神?還是聖鳥?

03

埃及聖䴉,鵜形目䴉科䴉屬,原生非洲、中東地區的一種朱鷺。埃及聖䴉的成鳥體長約65-89公分,展翅後的寬度可達112-124公分,屬於體型相當大的鳥類。由於體型大、外型特殊,埃及聖䴉在歐洲、亞洲等地被當成重要的觀賞鳥類;而在歐洲,已發生多起溢出野外繁殖的紀錄。

埃及聖䴉又名埃及聖鷺、巫婆鳥,在古埃及有著神聖、崇高的地位。在神話中,埃及聖䴉具備消滅瘟疫帶來的蒼蠅以及預知洪水氾濫的能力;甚至被製成木乃伊,成為古埃及智慧之神托特(Thoth)的象徵。也因此,早些年臺灣新聞媒體報導埃及聖䴉時,多稱呼其為「埃及聖鳥」。 

但隨著埃及聖䴉族群逐漸擴張、外來種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新聞媒體對於埃及聖䴉的形象不再如此正面,甚至將其嘴喙形狀聯想到鐮刀,因而類比成「死神」。究竟,這群大型鳥類是如何來到臺灣;又是如何成為令人聞之變色的外來入侵種?

 

04托特(Thoth)(圖右),古埃及中象徵智慧的神祇。埃及聖䴉被認為是托特的原型。

 

05年表圖|窩窩整理繪製

 

降臨臺灣,竟是個美麗的錯誤

 

埃及聖䴉來到臺灣,距今已40個年頭。1979年,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基於觀賞需求,自美國引進15對埃及聖䴉並飼養於園內。至於為什麼埃及聖䴉會跑到野外去,還發展成這麼大的族群?曾有謠言指出是因為颱風吹毀籠舍造成鳥類溢散,但中華鳥會秘書長李益鑫指出,經梳理報章雜誌資訊後,發現埃及聖䴉之所以會跑到野外,是因為六福村野生動物園採取所謂「開放式飼養」

第一代引入的15對個體經過剪羽後,並沒有長途飛行的能力,因此只會在籠舍附近活動。然而,當逐漸繁衍出第二代、第三代,且園方並沒有持續針對出生個體進行剪羽,個體的活動範圍便逐漸擴張、族群數量也逐漸上升,短短五年內園內族群數量就達到近50隻。

06《民生報》,1984.09.13,第4版。(資料來源:台灣新聞智慧網,謝季剛整理)

 

07《民生報》,1984.09.14,第4版。(資料來源:台灣新聞智慧網,謝季剛整理)




1984年,埃及聖䴉被發現出現於關渡紅樹林一帶,這是第一次在野外發現埃及聖䴉的紀錄。之後,北部濕地範圍陸續傳出目擊埃及聖䴉活動的紀錄;隨著時間發展,棲地範圍逐漸擴散,目前新北市、新竹、彰化、雲林、嘉義、屏東都已有埃及聖䴉繁殖區,全臺除花蓮縣都曾有目擊紀錄。

而在族群數量上,更是逐年攀升。

2009-2012年,袁孝維教授受林務局委託開始進行埃及聖䴉族群調查,當時族群量估計為500-600隻;2017年,中華鳥會進行族群調查結果顯示,埃及聖䴉在臺灣的族群數量估計為2227-3046隻。

不到十年間,埃及聖䴉的族群數量增長了6倍;在許多地區,空拍呈現密密麻麻的巢區令人雞皮疙瘩滿佈;許多學者專家也提出族群快速擴張的埃及聖䴉可能對本土鳥類、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相關單位不得不重視埃及聖䴉已經成為棘手的「外來入侵種」的事實。2010年,林務局「外來入侵動物物種資料收集及管理工具之建議」計劃報告中,已將埃及聖䴉列為應優先處理的A級物種,顯見問題之嚴峻。

 

08目前,埃及聖䴉已廣泛出沒於西部沿海。照片提供: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




09從空拍影像中,可以看到埃及聖䴉的族群數量非常驚人。照片提供:陳建樺

 

人為的物種遷徙——外來種是如何進到台灣?

以下內容為會員限定,您可以免費註冊會員就能立刻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很棒,也希望您能夠訂閱支持我們繼續製作更多報導。

登入 註冊 訂閱

在學術上的定義,外來種指經由故意或非故意之目的,被引入非原生棲地的物種。袁孝維教授指出,入侵種進入的管道相當多,以鳥類而言,可能造成外來種的原因包含農業或飲食的貿易需求(例如引進非洲珠雞作為經濟動物)、娛樂觀賞(例如因觀賞目的被引入的埃及聖䴉)、科學研究、寵物等;另外雖然臺灣較少見,但因生物防治需求引進物種,卻不小心在野地擴散,也是外來種的來源之一。

「生物防治」是指某種生物因為缺乏天敵而過度繁殖,對環境造成危害時,為了控制其數量而引進該物種的天敵以控制族群數量,例如利用瓢蟲控制蚜蟲數量。但同時,為了生物防治目的引進的物種若未控制良好,也可能變成影響環境的外來入侵種!

 

物種被引進後,因蓄意或非蓄意得以在野外繁殖,往往是造成外來種影響生態的重要關鍵。非蓄意的原因包含不慎走失、逃跑或夾帶在其他物品上散播出去等;蓄意的原因,則包含蓄意棄養、放生等等。 

另外,外來種議題上需要釐清的觀念是,並非外來種就需要積極移除或防治,事實上外來種早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許多常見的蔬菜、稻米、水果其實都是外來種。外來種依據不同目的進入臺灣後,若有受到良好管理,並不一定會發生問題;然而,一旦外來種變為入侵種,就會對生態造成影響,也就必須進行評估是否要採取控制或移除的策略



10鳥類外來種入侵示意圖|窩窩繪製
 



百分之一的機率,當外來種成為入侵種

 

如何定義物種是否變為「入侵種」,《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指出:「一個物種的引入和(或)擴散會威脅到生物多樣性者。」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則將外來入侵種定義為:「會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或棲息地中立足的外來種,且會促成改變,而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學術上對於外來種的定義有所謂「十分之一現象」,意指進入環境中的外來種,大約只有十分之一能適應環境活下來;而存活下來的物種,也僅有十分之一的物種會變成入侵種。

「棄養、放生的外來動物,大部分到野外都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亡;但是,少數存活下來並適應環境,就可能對環境產生很大的衝擊。」袁孝維教授強調。 

在臺灣,其實少有動物能對大型鳥類產生威脅,尤其紅樹林地區更因人煙稀少而不易受人為活動干擾,埃及聖䴉也因此恰巧就成了這少數適應臺灣環境、並且大量繁殖的物種。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則表示,相較三十多年前,民眾意識與社會氛圍的改變其實非常劇烈。埃及聖䴉剛出現在臺灣野外時,輿論對於濕地環境出現如此巨大的鳥類其實是很興奮的,有些民眾甚至覺得反映了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在當時,大家對於「外來種」的概念並不清楚,更少有人預料到這群大鳥未來竟然成為棘手的外來入侵種。目前,族群快速倍增已成事實,不會有人再懷疑埃及聖䴉是不是外來種,「移除」已成多方共識,時空環境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

 

12博威鳥控目前在屏東、嘉義等地區持續進行埃及聖䴉族群控制。照片提供:博威鳥控

 

13在原棲地南非翱翔的埃及聖䴉。照片來源:Johan Wessels 

 

別忘了,在原生棲地,牠其實就是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為何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或許只是因為出現在錯誤的環境。

在界定物種為外來種、入侵種,並討論防治處理時,我們也該意識到,在原生棲地,牠其實就是野生動物,並且受到相關保育規範所保護。儘管名列全球百大入侵種之列,埃及聖䴉目前仍是受《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 (AEWA)保護之鳥種之一;之所以會在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溢散後造成外來種危害,其實源頭也是人為不當引入後,又沒有進行完善的管理所導致。 

埃及聖䴉被引入後,族群逐漸擴張甚至形成一些危害,因此我們必須要做一些防治,避免生態系受到干擾。但,我們其實是覺得很抱歉的,因為這並不是埃及聖䴉的錯。

儘管一再強調必須對埃及聖䴉進行移除,袁孝維教授卻是語帶抱歉。

外來種是指非自然活動下被引入到一個地方,也就是說,源頭絕對是人的責任。「現在大家在說埃及聖䴉的嘴像鐮刀、是死神,其實我聽了真的不太舒服,我覺得你這是把牠妖魔化、醜陋化。甚至有人主動去破壞巢蛋,還覺得自己是正義天使,我覺得這都是很糟糕的。」袁孝維教授重申,外來種的議題最終還是要回到源頭,包含物種輸出入管理的落實,飼養外來種的管理與民眾教育等等

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公司博威鳥控的執行長杜昆盈也表示:「入侵外來種移除作業雖然重要,但其實是外來種管理最後不得已的階段;在問題前端因動物進口、買賣及飼養管理沒辦法做好之後,後端才需要進行外來種族群的控制及管理。」移除作業往往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成本,才能將物種數量控制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階段;若一開始能從源頭減少、甚或阻止外來種溢散到環境中,就不需要從末端靠移除解決問題。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