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走近動物園     責編|蘇于寬

但這樣一來,不僅只能被動地局限於單一視角,更很難體會到現場觀眾的反應以及訓練員的小動作。也因此,在這之前本人對於動物表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非常淺薄的認知而已,卻沒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以及感悟,好在這次新加坡的經驗讓我感受到了一些新事物,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

P 20190625 164527 vHDR Auto 動物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也不乏包含開放餵食橋段的,但若以任何單一因素來評斷一場動物表演那無疑是魯莽的。在某些情況下,在特定場合開放餵食或許有助於限制遊客的自行投餵。

 

要談動物表演,首先必須討論表演是如何產生的,這裡指的不是動物表演的發展歷程,而是動物園本身為何採行該表演以及動物在怎麼樣的條件與目標下參與訓練,這兩點更為根本的問題。

表演轉型是許多動物園近來努力的方向,行業致力於從單純的靠著動物娛樂人類邁向「讓看過表演的人能確實接收到某些訊息」的改革,這樣的巨幅改動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勢必得歷經多階段的調整。

而我這次在新加坡所見,或許還只能說走到了半路,但確實是走往了對頭的方向。

 

 

新加坡動物園的「Rainforest Fights Back」就很好的展現了「轉型」一事有多麼不容易,光看現場的布景、宣傳版,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甚至期待這個表演是一個戲劇成分濃厚的「舞台劇」,一個「野孩子」跟他的動物朋友一同擊退盜獵者這樣的典型範例,而以前也或許是如此。但事實上,園方決心修改表演方向後,我當天看到的Rainforest Fights Back僅是以雨林動物為主角的教育解說活動,講解員按登場順序簡單介紹了幾種雨林動物以及牠們遭逢的威脅,並穿插了抽選觀眾觸摸緬甸蟒的橋段,15分鐘的表演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劇情以及反派,雖然說不上深刻也談不上有趣甚至還有些半吊子,但確實已經跳脫了「演戲」的框架。

很明顯的Rainforest Fights Back並不是一個能滿足遊客需求的表演,更不是園方理想的表演形式,大多數走進表演會場的遊客想看的決不是這樣的演出,甚至會在看完後感到不滿,但它卻是為了邁向下一步而不得不經歷的「過程」,幫助動物園達成了第一個階段性目的──重塑觀眾對於動物表演的想像

為了抵達更有意義的表演

必須先移除表演中純粹只為娛樂這點而存在的元素,打扮成泰山的講解者、在他肩膀上出謀劃策的小猴子以及遭到雨林動物們群起反抗而被逮捕的盜獵者這些落伍橋段通通都不需要,它們不僅僅是了無新意的童話,更可能扭曲現代動物園所想傳遞的最重要的訊息(保育行動始於你我),動物園中的表演,或者說所有教育活動早已不是必須仰賴這些才能吸引群眾的存在。 

親眼看到「動物真實的樣貌」是遊客前往動物園的重要驅動,我們想看到動物的自然行為、體驗複雜多樣的生態,相比起在偌大的園區中漫無目的的走馬看花,有專人解說與活體動物的表演(行為展示)確保一般民眾能夠了解「自己看到的是甚麼」,如果這樣的活動還能張馳有度、驚心動魄,讓觀眾滿心期待「接下來還能看到甚麼」那就更理想了,一個能夠預測結局的話劇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在這之上,如同看完扣人心弦的電影、小說一般,遊客也期待自己能參與進去,因此在表演中蘊含的take home message 是比起演出本身更該被細細雕琢的部分,日常生活中能透過甚麼樣的舉動友善環境、減少野生動物資源的過度消耗甚至在未來真正投身到這一區塊中,遠比捧腹大笑來的有意義

動物園本身為何採行該表演?

是為了改變遊客的預期心理。既然表演是為了給人看而存在的,那麼就勢必得吸引人,但通過甚麼來吸引人、在其中傳遞何種訊息都是可以不斷調整的,在適當的情境下慢慢增加演出的豐富度;在轉型過程中慢慢培養將來的目標客群,等到表演有能力在吸睛的同時凝聚眾人之力, 現代動物園應該追求的表演形式也就悄然成形。

再說到動物方面,雖說大多數上台的動物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但習慣鎂光燈並不代表能在鎂光燈下發揮訊練成果;習慣人類親近也不代表個別觀眾的行為不會帶來影響,甚至就連訓練員在表演當下因意外出現的微妙小動作(揮手、插腰)都可能因為當下的氣氛驅使而被動物誤認為強化的一部份

也因此,動物園必須意識到,在表演進行時,緊張期待的不只是遊客,動物更是首當其衝

先不提訓練的過程,即便訓練的目標為引導動物展現自然行為,大多數動物個體除了訓練之外,也鮮少得到類似的機會,因此,即便要求的是「自然」,實際上動物可是承受著不小的壓力,這些壓力只有在做出行為、得到標記且獲得獎勵後才能得到釋放。 

我遊覽當天,Night Safari在「Creatures of the Night」中很好的展現了他們目前對於動物訓練的執行與心得,當天出場的藪貓出了些小意外,或許是因為緊張,牠沒有注意到工作人員用長棍高舉在半空中的肉塊,在台上顯得有些不知所措,這時訓練師立刻改變肉塊的位置到藪貓面前提醒牠現在的狀況,確定牠吃到肉塊且注意力恢復後,便以較原先高度低的跳躍取食結束該橋段。

倘若當下訓練師執意等藪貓自己注意到起初設定的肉塊位置,那不僅表演會變的拖沓,甚至可能導致動物個體在達成動作前就被請下場,只留下在台上手足無措的記憶,為將來的訓練與表演蒙上陰影,雖然也並非無法在後台完成行為標記與強化,但效果絕對不如在台上即時處理來的好。

所以,表演某種程度上是動物發洩壓力與精力的管道,但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

因而堅持在合理的節奏下盡可能的給予動物機會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觀眾往往也能理解甚至產生帶入感,更避免訓練員為了表演流暢進行而輕率給予強化物,導致動物將當時訓練員無心的動作與獎勵連結的狀況發生。

P 20190624 193405 vHDR Auto Night Safari 的表演總是高朋滿座,除了能夠看到平時鮮少現蹤的夜行物種亮相外,多元且兼顧人獸兩方的展演方式也是賣點之一。

 

要想更進一步,在正式上台與實際表演之間,最好還要有一個中間階段,幫助動物習慣真實的表演氛圍,像我這次在River Safari 剛開展不久的表演項目「 Once upon a river」中,就看到一對加拿大河狸Justin Beaver 與Selena 在謝幕前伴隨主持人的介紹從舞台後方現身,但除了撿地上的紅蘿蔔吃之外啥也不做,整個表演也在掌聲中落幕,完完全全只是為了「見習」而登場。 

所以言歸正傳,動物在怎麼樣的條件與目標下參與訓練,不僅會與表演架構一同左右整體的觀感,更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園方對表演的訴求是否真的有與時俱進,抑或是僅止於喊口號。比起實現園方想表達的願景,花費更多心思在評估動物福利會否因此提升,有無適當的輪班、 動物能否從中得益,能時刻心繫這些大多數看客不會費心留意的眉角並付諸實行,表演才有在這個資訊與科技皆爆發性成長的時代存續的意義更創造自己無可取代的價值。  

與此同時,遊客的捧場也是成功表演不可或缺的要素,想達成這一點,除了期待伴隨文化進步出現的素質提升外,動物園在參觀過程中給遊客施加的「暗示」也舉足輕重,在新加坡動物園中,絕大多數大型動物的展區周邊,都會設有提醒遊客「餵食時間」的展牌,這一設置雖然無法讓每個遊客都看到活躍的動物,但它給了遊客「在那個時間來就能看到動物在動」的期待,以及讓某些「熱心的施主」知道動物是有人餵的。與此同時,也給了漫無目的的遊人目標,讓他們對遊覽的態度從「因選項太多而無處下手」轉變為「在限制下感到能掌握選擇」。

雖然最終可能還是沒趕上或者沒能全部看完,但心中萌生出的期待感以及探索過程中帶來的充實卻是真實存在的;就算只有保育員與少數付費觀眾能動手餵(食物統一由中央廚房定量配送),但也已經有研究證明「親眼觀看他人動作」便能帶來與親自動手近乎相同的滿足感。動物園提供的體驗形式,結合為以上事實與前一篇文章提到的「讓動物願意出來見人」一同改變了遊客在園內的行為驅動,比起從「全部看完」以及「自行投餵」獲取歡愉,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代入感,而「動物表演」這樣經過「直接設計」的體驗,恰好能做到補足這一空缺。

毋庸質疑的,絕大多數遊客都有濃烈的興趣觀賞動物表演(能自發性考慮動物福利並做出判斷的遊客遠比想像中少),但隨著相關教育以及公民素質的進步,或許比起看到動物在自己眼前「執行」一些沒來由的新奇舉動,大多數遊客只是單純地希望能看到「活動中的動物」,當然,倘若還能瞭解到牠們當下在動些甚麼,那就更好不過了!

也因此,新加坡的大象表演,就體察了這股趨勢(抑或是耐不住輿論壓力),從前飽含娛樂性質的大象秀搖身一變成為了大象的「點心時間」。

飼養員與大象間不再需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人員只消在固定的時段設置好一定量的食物,大象也只負責捧場地享用,雖然整個橋段真的很單純的就是「大象在面前吃東西」,但搭配合宜的引導與解釋,以足夠達標民眾對這15分鐘的期望。

P 20190624 153608 vHDR Auto 大象作為陸地上最大型的動物,舉手投足都足以成為「亮點」,與其要求牠們雜耍,「展現一隻大象應有的模樣」或許更能直觀的體現出牠們的不凡。

 

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就算是再熟悉不過的物種,一旦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活動」,都能讓人產生極大的興奮感,就連陌生人給摸的狗、牧場裡放風吃草的乳牛等等家畜也不例外, 更別說是水豚、熊狸這種充滿野生感的物種,身歷其境的震撼力絕對不容小覷,也正是憑藉這一點,世界各地的動物園與水族館每年吸引數億渴望「被觸動」的遊客前往,尋求潛藏在某處的不凡際遇。

動物表演不只是表面上那樣讓動物出來走秀,它更是一個動物園態度的體現,對行業願景的態度、對表演動物的態度、對遊客的態度,都能在短短十多分鐘的表演中略知一二,也最能揭露一座動物園究竟是否只是徒有其表,任何文過飾非的情形,在即時演出以及數百雙眼睛的凝視下都只能無所遁形。

一般觀眾能從園方的介紹、動物的存在得到他處難尋的資訊,而對敏感的遊客則給予進一步思考動物表演存在合理性的機會,即便無法創造對所有人來說都同樣豐碩的回饋,但大家都能帶著一些「確實的什麼」步出離開表演場地,或許,動物表演就是整個動物園行業的縮影,背負著罵名卻仍然竭力在試錯中尋找自己不斷變化的真正定位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