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怡君        編輯|洪郁婷        設計、插畫|林昕慧        攝影|李宜龍

黑冠麻鷺 彩稿 下篇 下篇 情境01

目擊現場1:臺大園藝系的打掃阿姨正掃著地,突然發現一具臟器外露的鳥屍,嚇了她一大跳!鳥被轉給森林系的研究團隊,牠是一隻剛被繫上腳環的黑冠麻鷺亞成鳥,團隊想透過牠了解個體的移動路徑,但研究都還沒開始,就在某個雨天發生這起悲劇,高速行進的腳踏車終結牠短暫的一生。

走在最熟悉的家園,車子撞過來!

黑冠麻鷺在臺大師生口中有著「校鳥」的封號,草地上常可見到牠們或呆站,或邊扭著脖子邊走路,或呈現與蚯蚓「拔河」的覓食畫面,常讓人忍不住拿起手機,拍下這些大鳥的有趣行徑。除了草地之外,樹上、教室、階梯、屋簷、傘架、腳踏車停放處等,也都能看到牠們。

臺大坐擁廣闊綠地,吸引黑冠麻鷺前來棲息,然而這裡也潛藏著路殺危機。黑冠麻鷺在都市遭遇路殺的熱點並不在大馬路,而是在校園內或巷弄小徑。臺大研究團隊成員、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韋廷說,當路的兩側都是綠地,距離又不遠時,牠們就有可能選擇低飛滑翔或步行通過,這也正是車輛的高度範圍,一旦撞上就成為路殺現場。

下篇 photo 01一隻黑冠麻鷺亞成鳥站在馬路邊緣。圖|陳韋廷提供

「牠們一天之內跑多個地方都是常態。」陳韋廷說,從臺大繫放的鳥也常見於鄰近的大安森林公園、中正紀念堂等,穿梭在都市的不連續綠地間,路殺的死亡威脅環伺在側。

在臺大校內,路殺常發生在雨天。陳韋廷描述,雨天時蚯蚓從土裡探頭,黑冠麻鷺把握機會吃頓蚯蚓大餐,遇上遲到趕路的學生飆著腳踏車,路面溼滑又視線不清,一沒留意就釀成悲劇。重擊之下,牠們沒幾隻能逃過一死,有的當場身亡,有的受了重傷只能人道處理。

下篇 photo 02在臺大園藝系附近發現的路殺個體屍體冰封著,等待之後作為標本保存。

面對路殺議題,臺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所教授李培芬長期監控臺北的鳥類數量,他認為路殺如同野生動物會遇到的其他野外威脅,都是一種自然淘汰的力量,只要族群數量沒有顯著減少就好。但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國際長袁孝維則有不同見解,雖然都市環境不比自然棲地,綠地屬於破碎狀態,但她表示:

「人跟野生動物共存於都市生態系,人可以在野生動物的層面多考慮一些。」

發生數次路殺事件後,臺大在路殺熱點加設「動物穿越、減速慢行」告示牌,提醒用路人留意黑冠麻鷺等野生動物出沒,並且加強宣導。這即是在現有的環境條件之下,盡力降低路殺發生的可能。

黑冠麻鷺 彩稿 下篇 下篇 情境02

目擊現場2:不久之前,散步的民眾每天晚上都會看到黑冠麻鷺,牠們在小公園的草地覓食、在樹上築巢。但施工後,小公園被拆除了,剷平的區域蓋起高樓,兩側原本相連的綠地不再連結,綠地範圍也縮小了。現在,民眾不再常常看到黑冠麻鷺了,偶爾能看到2隻都很難得⋯⋯

綠地該長什麼模樣?人類說了算!

「那邊很尷尬的是今年(2020)拆掉了,變成在蓋大樓,綠地變小了,不然以前都有黑冠麻鷺在那邊。」陳韋廷說著位於臺北松山的復健綠地,原本僅約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小公園,卻年年吸引黑冠麻鷺來築巢。但當棲地變成建地,牠們只能選擇搬離曾經的家園。

黑冠麻鷺很懂得善用破碎綠地,適應都市的環境。陳韋廷表示,「牠們的飛行能力足以滿足牠們的生活需求。」因此,牠們能在復健綠地如此小面積的綠地住下來,並且牠們也能飛往鄰近綠地,增加覓食範圍。儘管如此,遇到綠地被消失、大規模修樹等較大幅度的棲地變化,牠們仍得舉白旗投降。

黑冠麻鷺 彩稿 下篇 圖表01以台北松山的部分區域為例,黑冠麻鷺善用零碎綠地生活。|窩窩繪製

吳先生下班回家的路上都會路過復健綠地,長期觀察這一帶的黑冠麻鷺,以前每天都能看到數隻,他感慨地說,

「現在偶爾能看到兩隻就不錯了。」

吳先生是這一帶的老住戶,他說這裡有不少屬於軍方的土地,這次拆除的小公園、小教堂、老舊眷村是,它兩側的綠地也是。其中一側早已成為有運動設施的公園,另一側則為城市農場,都市裡的綠地依著人們的需求不斷改變,前一年可能仍適合黑冠麻鷺棲息,下一年就變了樣。

下篇 photo 03復健綠地這片小公園在拆除之前,每天皆可看到黑冠麻鷺出沒。圖|吳先生提供

吳先生也常去附近的台北偶戲館前綠地觀察,那裡固定住著一隻「跛腳」的黑冠麻鷺,偶爾有其他隻飛來覓食,彼此互不打擾。但自從去年京華城拆除,與商城相連的綠地也隨之消失,壓縮到這一帶的綠地空間,其他隻開始攻擊「跛腳」和牠爭地,「跛腳」因身體殘缺也逃不走,只有挨打的份,看得吳先生於心不忍,但也愛莫能助。

下篇 photo 04「跛腳」長年住在台北偶戲館前的綠地。圖|吳先生提供

都市棲地存在著不穩定性,臺北市動保處動物救援隊代理隊長林庭君直說,「如果以動物的立場去想,『不要動』對牠們來講是最好的,但是怎麼可能呢?」 

公園綠地作為都市之肺,能調節都市微氣候,降低噪音、空氣污染,以及提供人們運動休憩,並作為生物棲息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綠地面積定為「健康城市」的指標之一,臺灣都市的綠地面積雖然逐年呈現上升趨勢,但最高僅到達人均5平方公尺。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CCF)評比分佈在6大洲的38個國家城市,臺灣綠地占比排名在倒數5名,顯示不論是從人或動物的角度來看,都還有一段很大的進步空間。

(圖表)黑冠麻鷺 彩稿 下篇 圖表02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CCF)統計38個國家城市綠地排行中,臺灣名列倒數第二。|窩窩繪製

黑冠麻鷺 彩稿 下篇 下篇 情境03

目擊現場3:孫子一句「想養」,爺爺帶著他來到黑冠麻鷺棲息的那棵公園樹下,拿出BB槍射向鳥巢,孫子在一旁觀看。巢中的幼鳥被射了下來,大隻的親鳥在一旁也被用布袋一蓋,大鳥小鳥一起被「擄走」。動保處獲報後,定時派員巡邏,但從未遇到這對爺孫,鳥的去向也不得而知。

被打、被殺!法律難行,攻擊事件如羅生門

黑冠麻鷺住在都市中已有一段時日,民眾對牠們的認識比過去多,人為傷害事件已降低,但偶爾仍會發生。儘管《野生動物保育法》有罰則,但「爺孫打鳥」如同其他案件一樣舉證困難,並且從台北市野鳥學會野鳥救傷中心、台南市野鳥學會接觸過的實際情況來看,就算有證據判罰的先例也少,多數情況找不到施虐者,就算找到了,也以柔性勸導為主。

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岱瑢說,鳥受傷後仍會移動,發現的位置不一定是事發位置,監視畫面也不易調閱,蒐證上困難重重,「畢竟受害的不是人,監視器很難調閱,警察那邊也會因為隱私權的問題不太能協助。」至於更常發生的遊蕩犬貓攻擊更是無從究責,是黑冠麻鷺生活中避不開、除不去的威脅。

下篇 photo 05一隻黑冠麻鷺正面迎著遊蕩犬隻,正伸長脖子進行威嚇。圖|洪國棟提供

台南曾在2019年發生一起虐待案,一隻黑冠麻鷺嘴喙被從中截斷,雙翅的飛羽都被剪掉,右腳也被打斷嚴重骨折,奄奄一息地被丟在公園裡。鳥會收到民眾通報前往時,牠已不幸身亡,但施虐者是誰也無法查出。

下篇 photo 06台南鳥會2019年救援的受虐黑冠麻鷺。圖|擷取自台南市野鳥學會臉書粉絲專頁

面對人為傷害,現行執法上難有嚇阻之效。部分地區則在事前預防做到一些成效,陳韋廷舉例說,以前有一個區域固定會有外籍移工捕捉黑冠麻鷺食用,後來他們在附近的公園野放一隻受傷的黑冠麻鷺,研究團隊的成員也不時前往跟當地居民聊天,讓他們更認識黑冠麻鷺,阿公阿嬤們因為心疼這隻瘸腿的,時常關心牠,還為牠紀錄下日常生活,隨著社區意識的轉變,抓來吃的情況也就漸漸不再發生。

鄰居當久了,追求共好才更好!

當人類與黑冠麻鷺成為鄰居,彼此都需要適應期。有些人會嫌黑冠麻鷺叫聲吵,新北市動保處林庭君發現,這多發生在新的社區或有新住戶搬入時,新鄰居還搞不清楚「老鄰居」黑冠麻鷺的習性,不像老住戶已了解其習性,能彼此和平共處。當接到投訴時,她會先向民眾說明這是黑冠麻鷺的求偶或育雛期,「你忍一下,兩個禮拜、一個月的啊,他就會走了!」通常新鄰居與牠們相處一陣子後,風波也會漸漸平息。

另外一個黑冠麻鷺常被投訴的原因,是牠體型大、糞便量也多,當人們在牠的巢位下活動,可能遭受「流彈」攻擊。臺大校內的鹿鳴廣場,曾有一個黑冠麻鷺家庭棲息在野餐桌上方的大樹,學生買了早餐坐著吃,遇到鳥糞直落桌上。總務處詢問森林系教授袁孝維要如何處理,她建議清潔人員將桌子清乾淨後,將野餐桌移至別的地方,等到夏天雛鳥長大了,要去他處築巢時就會離開了,

要去移鳥是難的事情,移掉桌子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隨著黑冠麻鷺在都市居住的時間久了,民眾的關注度也提升。近年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台南鳥會救傷黑冠麻鷺的數量呈現上升趨勢,有越來越多民眾主動通報、協助救援傷鳥,依照北、中、南臺灣救傷單位的經驗來看,黑冠麻鷺以路殺、撞擊、受攻擊等受傷的居多。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副組長呂佳璣說,黑冠麻鷺手長腳長,在都市移動找食物時,若向下滑翔又遇到那些高高低低的招牌、電線等,可能遇到頭過身不過,四肢被卡住骨折受傷。但救傷個體照顧到最後,被判定能飛行、自行覓食,可野放的個體比例大約僅在兩成到三成。當牠們生活於都市裡,種種危險也持續在牠們的日常生活中。

黑冠麻鷺 彩稿 下篇 圖表03除了2020年之外,近年來南北黑冠麻鷺的救傷數量呈現上升趨勢。|窩窩繪製

但整體來說,黑冠麻鷺克服了在都市生存所需的條件,成為人們易於觀察的野生動物之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鳥類專家姚正得肯定牠的特殊定位,

牠正是都市裡面缺乏的,那種能夠持續生存下來,跟人保持一定距離,但又不是很疏遠的狀態。

牠在都市裡的存在,能讓人們看著牠而意識到,在都市化仍持續推進的同時,也要為其他的生物們以及人類自己,用更生態友善的方式發展,一起在都市中生活下去。

下篇 photo 07台北鳥會救傷中心陸續接獲隻黑冠麻鷺幼雛,最後順利野放。|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