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歷經一百天的救傷歷程,7月9日,曾兩度入侵雞舍的台灣黑熊阿里曼.西肯(Aziman Siking),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花蓮卓溪在地居民、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下稱野灣)、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下稱野聲公司)等單位的見證下,再次野放回歸山林。
阿里曼.西肯曾於2024年10月於花蓮卓溪石平地區侵擾多處養雞場,由花蓮分署布下安全套索*成功捕捉,首度進入野灣的救傷站療傷、照養,並於2024年12月4日野放,野放過程中利用強烈聲響加強牠對人類的負面印象。
(延伸閱讀:400隻雞因黑熊入侵受損 林保署已捕捉並評估野放)
*安全套索:相較於一般俗稱「山豬吊」的傳統套索陷阱,「安全套索」多了八字環、止滑套及一組彈簧裝置,可有效降低野生動物在捕捉過程中的受傷風險。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主動捕捉臺灣黑熊的過程中,若無法使用熊桶陷阱順利誘捕,便會設置安全套索搭配即時自動相機並加強巡視,確保捕捉成功後能儘速前往現場救援。以阿里曼・西肯為例,牠於2024年11月7日被捕捉時並未出現明顯外傷,僅肢體略有腫脹,後續送往野灣救傷站觀察、治療。
根據阿里曼.西肯野放時配掛的衛星定位頸圈,首次野放後牠主要在中央山脈深處度冬,今(2025)年3月天氣回暖,牠再度現身石平地區的養雞場掠食雞隻,花蓮分署以大龍炮、喇叭及鳴笛驅趕多日無效,正進行捕捉行動的同時,發現阿里曼受困於民眾設置的傳統套索陷阱,隨後被送往野灣進行療傷與安置。
野灣說明,阿里曼.西肯入院時體重達116公斤,體格健壯,獲得「胖熊」的暱稱;雖然此次牠因套索陷阱而受傷,但獸醫診治後評估無需截肢,經多日清創與照護,傷口已妥善癒合,足以應付野外生活。
然而,接連兩次滋擾雞舍的行為,讓是否再次野放阿里曼.西肯成為林業與自然保育署的「難解習題」。最終,在諮詢專家意見後,考量阿里曼.西肯是一隻年輕力壯的公熊,決定在加強負面制約訓練後再次野放,盼牠重返山林,為黑熊族群的延續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外國經驗首度使用電牧器 針對雞隻負面制約
鑑於阿里曼.西肯曾兩度侵擾雞舍,野放之前,野聲公司與野灣主要針對「雞」這項吸引物,密集對牠進行負面制約訓練。野灣表示,透過野聲公司依循專業設計的訓練步驟,期望使阿里曼.西肯將「雞」與「負面經驗」連結,進而降低牠再度靠近的意願。
花蓮分署說明,過往主要以聽覺刺激作為負面經驗,此次首度參考日本與美國的作法,引入電牧器電擊、驅離槍搭配特規子彈等方式,在安全前提下提供痛覺感受,盼藉此強化阿里曼.西肯對雞隻的厭惡感,降低牠日後接近養雞場或人類聚落的可能性。
「這或許是臺灣第一次使用電牧器來進行負面制約訓練。」野灣解釋,電牧器是透過週期輸出的脈衝式高壓電,在動物接觸電線的瞬間給予電擊,由於是週期性通電,不會讓動物發生危及生命的意外。
野灣透露,訓練過程充滿變數,宛如一場鬥智對決。比如原先設定的電牧器強度,實際操作後未能有效影響阿里曼.西肯的行為,因此改採焦耳數更高的電牧器;同時,阿里曼.西肯在訓練籠舍中的活動模式也與預期不同,為提升訓練成效以及確保訓練用的「雞老師」安全無虞,野聲與野灣團隊多次輪班通宵,只為盡量完整執行每次負面制約的訓練。
「該做的訓練,我們已經全力以赴。」野灣強調,野放後如何維繫人熊共安的關係,還需大家一起接棒。
保育不只是我們的事,而是你、我,每一個人的責任。
野灣盼每個人都盡好自己的本分,不將食物放置於室外、強化居家及財產周遭的防範措施,更不要任意餵食遊蕩動物或野生動物,以此防範野生動物滋擾,並避免野生動物因此被人類「判決」的命運。
二次野放的配套措施:加強環境管理、科技追蹤與公私協力
花蓮分署亦提醒民眾應妥善管理戶外垃圾與廚餘,避免吸引野生動物靠近,目前正積極進行跨部會協調,期盼由公部門率先示範,加強落實戶外環境管理;也呼籲部落族人與農民免費申領改良式獵具,降低誤捕黑熊風險,如發現黑熊出沒或受困,則可立即通報林業保育署24小時免費專線(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或0800-057930)。
此外,花蓮分署也首度在石平地區試辦AI黑熊辨識預警系統與防熊電圍籬,作為當地養雞場的防範措施。
花蓮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楊青樺說明,「黑熊預警系統」自2019年南安小熊野放前後即開始研發,隨著科技進步,野聲公司近期導入AI影像辨識功能。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說明,過去仰賴人力判讀大量影像,較難即時判斷與通報,現正嘗試訓練AI過濾疑似黑熊的影像,以期提升預警效率。
防熊電圍籬的原理則與負面制約訓練中使用的電牧器相似,透過會讓黑熊感到疼痛、但不造成傷害的電擊進行嚇阻。目前已有約兩戶養雞場建置固定式圍籬,花蓮分署也備有約1,200公尺的機動型電圍籬,預計在獲知黑熊接近部落時,於預測路徑或雞舍等高滋擾風險的場域快速架設。
楊青樺表示,花蓮分署將持續研發防治器材,目前與野聲公司合作,嘗試在預警系統或機動電圍籬上加裝燈光與聲響裝置,進一步提升嚇阻效果,期望能有效降低人熊衝突風險,並為日後擴大應用提供參考。
除了規劃應對措施,野放之前,花蓮分署也與當地意見領袖及雞農進行深入溝通,並由分署長黃群策召開諮商說明會,公開說明野放後的追蹤和監控機制,釐清部分居民的疑慮與不安。會中,花蓮分署與部落居民達成再次野放阿里曼.西肯的共識,雙方將持續交流黑熊動態,而若阿里曼.西肯再次侵擾部落,會立即捕捉並不再野放。
林業與自然保育署推廣傳播科科長鐘立偉說明,根據專家會議初步結論,若阿里曼.西肯後續需要長期收容,將安置於台北市立動物園;他也指出,衛星訊號顯示,阿里曼.西肯自7月9日野放後持續朝深山移動,暫時排除再度靠近部落的疑慮。
阿里曼.西肯是第三隻曾重複救傷的黑熊,也是野放追蹤的黑熊中首隻曾二度侵擾雞舍的個體,其經驗為保育工作寫下新篇章。
花蓮分署表示,7月9日阿里曼.西肯的野放地點仍在其過往活動範圍內,是一處具備良好生態環境、豐富食物資源的中海拔森林,且未受到此次颱風影響,並相對遠離人類聚落與養雞場。
野放當日,由在地部落頭目田清興舉行祈福儀式後,田清興祝福以布農族英雄祖先命名的黑熊阿里曼.西肯能與山林中的動物和平共處,不再迷失方向並找到伴侶順利繁衍後代,讓族群生生不息。
野灣亦為阿里曼.西肯送上祝福:
希望在接下來的熊生中,我們不會再見面。
期盼在各界努力下,牠能在這次野放後,長久生活在真正的家——山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