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撰文|張愷丰     編輯|蘇于寬

今年六月,我參與學校的計畫,在南非開普敦動物法醫學院(Wildlife Forensic Academy),進行為期兩個半月的實習。除了在學院接受兩週的保育與鑑識培訓,我也到幾間保育組織擔任志工。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Ashia的一日志工體驗。

棲地破壞、走私盜獵,獵豹正在消失中

Ashia是一間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保育全球獵豹,防止其數量繼續下降。其主要工作包括照顧失親或受傷的獵豹,評估是否野放(release)、再引入(reintroduction)等。當日我協助許多任務,首先根據每隻獵豹的體重,設定每日要給牠們的肉量;餵食後秤重,計算要再給牠們多少食物、補給品;最後則是清理難聞的糞便,觀察其飲食狀況。

3 2我們在Ashia的第一項任務,是分切斑馬肉與肝臟,要將斑馬處理成獵豹好入口的大小,又要精準控制肉量,花了我們不少力氣。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有兩隻孿生公獵豹終日形影不離,像是愛侶一樣。與大眾的刻板印象不同,公獵豹習慣打團體戰,喜歡成群結隊。相對來說,母獵豹更偏好孤軍奮戰,獨自在草原狩獵。此外,牠們不時發出小貓般的可愛叫聲,像在對人撒嬌,更顛覆我對這位草原王者的想像。

3 3形影不離的兩隻公獵豹。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為了確保獵豹的身體健康,保育員需進行target training,也就是拿著一顆有紅球的棒子,在他們面前輕輕揮舞,若獵豹達成要求,便能得到食物作為獎勵。在另一端的花豹舍,保育員則用響板訓練(clicker training)花豹,檢查牠們的牙齒、腳掌是否健康,花豹完成指定動作後,也可獲得獎勵。

3 4透過target training,可以提升獵豹做健康檢查時的流暢度。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3 5對花豹進行clicker training。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獵豹在食物鏈上屬於頂級掠食者(apex predator),透過捕捉獵物維持生態平衡,但牠們的數量在近年卻逐漸減少。保育員分享,野生獵豹在當代所面對的生存挑戰,包括棲地破壞、盜獵等。在1990年代,獵豹的數量約有10萬隻,目前估計僅剩下7,100隻個體(實際上可能更少);其居住的棲地,如今竟減少了九成,顯示人類開發行為,對其造成的深遠影響。

此外,國際市場對獵豹毛皮的青睞,也使牠們成為不肖商人眼中的珍寶。加上南非政府執法、管理的無力,導致盜獵、走私更加猖獗。在中東地區,一些富人還會購買獵豹作為寵物,當成展示財力的炫耀性商品,這對獵豹已相當窘迫的生存狀況,無疑是雪上加霜。

Ashia內部有5隻獵豹、2隻花豹,有幾隻因身體狀態不佳,已無法回到自然環境,餘生將在所內度過。牠們看起來非常親人,隔著鐵籠追著我們,發出像陣陣的呼嚕聲。而即將離開Ashia、本就在野外生活的一隻受傷母獵豹,仍不習慣人類的存在。每當我們經過鐵籠,就會露出尖牙作勢攻擊,但那才是野生動物對人類正常的防衛與警覺。

臺灣原生的石虎,也面臨滅絕的危機

在與保育員的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少獵豹因闖入農舍捕食家畜,成為農民的眼中釘。於是一些農民會設下套索(snaring)陷阱捕捉牠們。這令我想到臺灣目前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同樣因造成農民損失而不受待見,也面臨著即將消失的危機。

回頭看臺灣,石虎所遇到的威脅,包括棲地破碎、路殺、犬貓威脅、非法獵捕、雞舍衝突等。其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正透過生態給付、綠色保育標章等方式,緩解農民與石虎的緊張關係。

但與石虎不同,獵豹對人的攻擊性更高、更危險。因此Ashia在野放前,會替獵豹戴上項圈,持續監測、管理個體遷的徙狀態,若太靠近住宅區,他們就會到場協調處理,降低意外的風險。而在南非被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區域都設有圍籬,區內有諸多限制,監管盜獵、套索陷阱等行為,獵豹在其中也能得到較高強度的保護。

獵豹誠然是受到大眾矚目與喜愛的明星物種,牠們看起來兇猛,有時又像貓一樣溫柔,社會對其的關注度也高。然而,當我們注視著遠方美麗的物種時,是否會想起,臺灣也曾有優雅的雲豹,如今已不復見;而敏捷可愛的石虎,正逐漸消失呢?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