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怡君    編輯|蘇于寬 設計|陳億瑞

為了拍照 全球動物都受苦了!

「動物、嬰兒、美女」是亙古不變的3大吸睛影像,當人們在社群媒體展現自己時,動物也常成為影像的主題,除了人們較易接觸到的同伴動物、展演動物,較難觸及的野生動物也有越來越常見的趨勢。

世界動物保護組織(WAP)調查顯示,光是從2014年到2017年, 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上就有13多萬張用戶與野生動物自拍的照片,這3年之間照片的數量增長了292%,並且在超過4成的照片中,人們擁抱或觸摸、太過靠近動物,不適當的互動對牠們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此外,這些拍攝地點遍及4大洲,社群媒體與現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全球的動物皆受影響。 

社群下篇 02社群媒體上的動物自拍照地理分佈與物種佔比圖。|世界動物保護組織(WAP)

除了最常上鏡頭的大象,亞軍則是你可能沒想過的物種「樹懶」,牠們從野外被抓來、被迫過勞「工作」,根據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實地查訪,觀察到牠們在平均5分鐘內要與5名遊客合照,報告指出在Instagram中,有7成都是牠們被抱著或抓著的照片,人們為了讓牠們看起來更萌,還會將牠們的頭和四肢不自然喬到滿意的位置。當沒有遊客時,牠們被綁起來或是隨意放在地上,對於習慣抱著樹、需要長時間休息、行動緩慢以躲避敵人的牠們來說,時時都處在恐懼、戒備的狀態,身心承受極大的壓力。

社群下篇 10樹懶從野外被抓來供人賞玩。|擷取自世界動物保護組織(WAP)

儘管抓捕野生的樹懶在牠們所處的巴西是非法行為,但因執法效力低,只有少數樹懶被營救到救傷復健中心,即使被救出來了,牠們能回到野外或存活下來的機率都很低。世界動物保護組織推估,這些被人類用來拍照的樹懶,從被抓到的那一刻起算,存活時間很有可能都不超過6個月,這對於物種瀕危的牠們來說,是整個群體共受的滅絕倒數計時。

要管用戶,也要管平台業者

但近年來,隨著動物福利意識抬頭,如何規範社群媒體對動物錯誤的展現,漸漸受到重視。2017年年底,Instagram做了新的警示訊息,只要用戶搜尋與野生動物自拍或不當互動的標籤,像是#slothhug(樹懶抱抱)、#koalahug(無尾熊抱抱)、#lionselfie(獅子自拍)、#tigerpet(寵物老虎)訊息即會跳出,提醒人們在看似美好的照片背後,動物的處境其實並不好。

社群下篇 03野生動物自拍照的警示訊息。|擷取自Instagram 

Instagram的訊息能作為提醒,讓全球用戶共同地停一停、想一想。至於擁有強制力的法律,則是各國各異,雖然社群媒體展示動物的問題常是跨國性的,但以現況來說,仍不像海盜罪、強盜罪等罪行在國際上可以共同追訴。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林明鏘表示,臺灣的法律只適用於臺灣的犯罪行為,依照臺灣《動物保護法》第27之1條,在社群媒體散布或播送傷害動物的內容已觸法,「第27之1條可以判一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是較嚴重的情況,會留下前科。」

社群下篇 04

臺灣雖然有白紙黑字的立法規定,但此條文從2000年增修至今,僅有5個判決案例,並且行為都是搏鬥賭博、綑綁吊頸、虐打致死等明顯造成動物身體損傷,社群媒體更常見到的趣味內容,則較偏向幽微模糊的騷擾等行為,法律判定上仍有難度,林明鏘表示:

現況很少因為騷擾動物被處罰的,很少很少,要成傷才比較有辦法(判定)

像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個影片,飼主將貓向上拋,貓在空中旋轉一圈後掉在床上,若是飼主在跟貓玩,貓沒有出現恐懼或不適、沒有形成損傷即不觸法;但若是貓剛吃飽,這動作則有可能造成牠胃痙攣等腸胃問題,法律在判定上除了要有充足的證據,還受到貓的反應、行為持續多久等因素影響,無法一概而論。

並且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判定眼前的影像是否觸法不是易事,林明鏘認為,此時動保團體可以做吹哨者,協助判定並舉報,遏止傷害動物的事情發生。但在實作上,動保團體面對數量龐大的傷害事件則早已是疲於奔命。

以長期受理通報的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為例,一年光是新受理的虐待案件即多達6百多件,今年截至3月為止,未完成的新舊累積案件已達844件,其中有111件為今年新受理案,調查部門主任Anne無奈地說,他們調查部門僅有4人,人力吃緊的情況之下,只能依照是否有傷亡的立即危險,判斷哪些案件要優先處理,協會表示還是以生命安全案件為優先,沒有立即危險的案件,會在後續安排訪查及勸導。

處理網路案件時,最大的阻礙來自於蒐證,沒有畫面就沒有證據,沒有確切的地點、行為人資訊,也很難有下一步的行動,即使出動警方也調閱不到個人資料,動保團體及動保處無法訪查之下,也難以將受虐的動物搶救出來。 

社群下篇 05動保案件舉報流程建議|窩窩製圖

協會受理的社群媒體通報中,以Instagram和Facebook為大宗。Anne表示,Instagram的調查特別困難,因為上面用的不是本名,個人的相關資料也很少,Facebook則是只有觸及刑法才能協助調閱個人資料。因此,協會面對社群媒體的案件,大部分只能傳訊息勸導用戶,提醒對方可能已觸及哪些法條,請他注意自己的舉止以免觸法,「只能希望透過宣導,讓民眾更具備哪些行為會觸犯動保法的意識。」

Facebook的用戶超過20億人、Instagram也高達10億人,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之多,傷害動物的事件也曾出不窮,一一追查既耗時費力,難度也高。林明鏘建議,臺灣應也立法規範社群媒體業者,克盡管理有害內容之責,參考德國已立法的《網路執行法》、英國發布的《網路危害》白皮書,還有歐盟研擬中的《數位服務法案》,管制網路平台業者應會比個別的行為人來得更為有效。

社團自律管理 全員動起來

關於社群媒體內容的管理,除了平台業者的自覺,以及法律他律的方式之外,用戶也自成自律的力量。臺灣數一數二大型的Facebook寵物社團——貓咪也瘋狂俱樂部CrazyCat club,擁有70多萬名社員,成立至今9年的時間,雖然管理員只有3人,但許多老社員熟知社團中的版規規範,也會主動監督管理。

社群下篇 06 2貓咪也瘋狂俱樂部CrazyCat club社團版規詳盡。|擷取自Facebook

其中,不當飼養的內容比例最高

像是遛貓不牽繩,廖維欣說,時常是前一天炫耀他帶貓出去,隔一天就在發尋貓文。還有放養導致貓吃到毒藥、被狗咬或被其他人抱走,以及有的人為了獲得關注,把貓放在很高很危險的地方,或是剪掉貓咪的鬍子等等,這些都需要不斷的處理及勸導,「社群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對於實體的影響也很大,一有人仿效,就會對寵物做出同樣危險的行為。」

 社群下篇 08違規的放養貼文,該名社員已被踢出社團。|擷取自Facebook

社長廖維欣說,社團平均一天有7千多則的活躍貼文、上萬則的互動留言,管理員就算耗上整天的時間也不可能看完,但社員看到違規的內容,已慣於隨手標籤管理員,管理員收到通知再行處理。

社團偶爾會針對特定概念或新推出的政策法令作宣導,但社員對於版規的「內化」以及善待貓咪的觀念,多是經年累月的潛移默化而來,不論是在社員們互動之間,或是處理違規者時重申正確觀念,都是一次次地將正確對待貓咪的方式扎根在社員心中。

像是在幾年前很受歡迎的摺耳貓,廖維欣自己也領養了一隻。但她開始認識後才知道,摺耳貓向前屈摺的耳朵是因為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商人刻意培育,讓這些軟骨病變,並且可能伴隨著心臟肥大、免疫系統不全等問題的貓不斷誕生在世上。

過去了解的人不多,廖維欣與一些社員在社團大力推廣相關知能,澄清常見的誤會,包括牠們擺出看似有趣的大叔坐姿、像人類般的站立姿勢時,其實是正在忍受著疼痛。多年下來,國際貓協會已將摺耳貓從品種貓中除名,多個國家也明文禁止飼養,臺灣法律雖然未禁,但廖維欣說,「現在新聞媒體報導摺耳貓時,下面也都會有警語,告訴大家摺耳貓是一種天生基因缺損,請不要繁殖購買。」 

社群下篇 07

社團的力量除了導正觀念,也曾數次即刻救援。廖維欣說,有幾次有人將虐貓影片上傳社團,社員就彼此串連,找到跟施虐者所在地相近的社員,前往好言相勸「我們來把你的貓帶去治療」,先將貓帶離危險處境,再依施虐的情形通報主管機關處理。 

不過這也可能形成一股「暗黑力量」,網友肉蒐出虐待動物的對象後,動用「私刑」的例子也存在;或是踴躍發言者形塑了一個特定的風向,築起一座堅固的堡壘,其他聲音被消音,一提出就遭受抨擊,甚至成為被獵巫的對象。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群媒體上傷害動物的事件層出不窮,用戶在互動中產生或多或少的問題,但相對地,自主社團或是動保團體也能善用這些平台,向廣大用戶群倡議動物的權利,約束對動物不友善的內容;你我也可以選擇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成為一個挑剔的用戶,評斷標準不再僅是美不美、有不有趣,而是動物喜不喜歡、有沒有造成傷害,做出對動物最友善的決定。

社群下篇 09為動物守門5步驟|窩窩製圖

 

社群媒體照騙術(上)——牠才不是你想的那樣! 

社群媒體照騙術(下)——如何讓牠少吃一點苦?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