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台灣遊蕩犬隻的數量,從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仍持續增加,自2018年估算的14萬6773隻,到了2023年成長至15萬9697隻。族群的增加,再加上隨著人犬衝突、通報案例,以及犬獸衝突事件的頻傳,也讓如何端出減少遊蕩犬隻數量的政策成為民眾關注焦點。

目前各地執行遊蕩犬管理的動保單位,在這幾年以推行犬隻結紮絕育、回置的政策來因應迫在眉睫的減量壓力。但若走入一線現場,卻會看見當動保人員一方面對外需急迫解決民眾所通報的犬隻案件,一方面對內也需平衡只進少出的收容壓力、讓收容所維持正常運轉;在有限的籠位與人力等困境下,絕育回置的政策成效卻因此難以被兌現,甚至陷入死胡同內⋯⋯

從空籠到滿籠,夾縫間的絕育回置之路

踏進收容所的隔離區,地面悄無聲息地擺放著數籠尚待點交、植入晶片與資料的犬隻,牠們偌大的眼神,透露滿滿對初來新環境的恐慌。相較下,經驗豐富的人員反倒泰若自然苦笑說,辦公時間還沒結束,隨時都可能再有犬隻入所。

tnvr22023年,全台收容所平均容留比已高達近9成,其中也不乏縣市收容所超額收容犬隻。

「我可能明早上班就會看到新的三批(犬隻),我就要開始煩惱這些狗要放哪裡?就是要一直調位子。」任職公立收容所超過10年的獸醫師,在這見證了零撲殺政策前後的歷史更迭,不過10年前看似透過送養、精準捕捉及絕育回置政策造就的所內空籠光景,至今已一點一滴地被各式原因入所而出不去的犬隻填滿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他開始要解決舊有犬隻出不去、新進犬隻怎麼放,及衍生出的各式照養、動物福利與回置難題。

而問起大宗犬隻入所的原因,「民眾棄養、拾獲那種,還能看動物狀況,跟他們說明收容情況,請他們另尋辦法。但很大一宗還是在管制隊接到電話,通報案件還是得收。」獸醫師說到,雖然零撲殺政策剛上路時,還能透過努力送養、精準捕捉、有條件式地來減少入所後的收容壓力,但實際上讓多數犬隻繼續在街上遊蕩,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另一名照養員同樣表示,

暫時不要抓,狗就在外面製造問題,民眾就會覺得叫政府來做事你不做事,到最後民怨的累積度,已經變成是外面人已經沒有辦法容忍『我通報你,你不來處理』,你就一定得去抓。

tnvr3動物進入收容所需檢附點交單,多會註明入所理由,如民眾通報、追人車等。

要解決民意,收容壓力就會倍增,但抓了動物入所,出所的方式,在政策修改後剩下認養(個人或大量)及所內自然死亡的兩條狹路。然而,監察院報告也指出,目前公立收容所收容的犬隻多以老、兇、殘及疾的類型居多,也導致送養不易,滯留於所內的時間及機會拉長。要想在有限籠位的條件下繼續運轉下去,勢必得開出第三條路:除非是明確檢附照片或指認具有攻擊性或追車的犬隻、具有飼主或動保案件的犬隻,其餘多數無主犬隻在評估威脅無虞後,會採取絕育後回置原地的方式,藉以維持收容所的運作。

tnvr4根據農業部提供截至2023年3月底的資料,全國收容所在養的6千多隻犬隻中,過半數皆飼養超過1年以上,顯示送養不易、動物週轉率降低的問題。資料來源:農業部
tnvr5部分長期滯留於收容所的犬隻,多無法被野放,其部分原因可能與具有行為狀況有關。(圖為示意)

形容起絕育回置的過程,獸醫師表示,每週由他和人員一籠籠看犬隻牙齒、狀態,然後決定一批批野放的名單。「一開始我會覺得我到底在幹嘛?我怎麼會每個禮拜都在丟狗?可是你也沒有辦法停下來,因為今天又一窩新入所的在等我了。」

收容所的資源有限,雖曾想過送養,但試過幾次後,反撲的就是更擁擠的收容空間與動物福利的損失,「後來就麻木不仁,狗進來、出去、進來、出去。」獸醫師無奈地說。

大量絕育回置,無法言喻的在地障礙

這樣反覆的經歷,也反映在全國的數據上。2018年開始,全國各縣市為了降低入所量,皆採取絕育後回置措施。截至2022年12月,這5年全國一共已回置近8萬隻犬貓,且逐年增加。

為了控制遊蕩犬隻族群的數量,也為了收容所運作平衡,絕育是必要的手段,甚至可說TNR是當下動保單位相當仰賴的解決方案。對此,臺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副處長洪振凱,從撲殺時期擔任收容所獸醫師,到後來進入一線管制捕犬工作,數十年經驗下來,他就提到:「本來抓走安樂死掉,會有新的狗補充過來,那我今天做TNVR的概念是把絕育的狗放回去,佔據了這個地方,新的犬隻不會進來,這個地方的狗就會得到控制。」

只是實際執行仍有窒礙難行之處。一來是犬隻放回仍可能與在地居民發生紛爭,二來是若TNR的速度趕不上該區域犬隻的繁殖速度,就會導致雖然部分犬隻絕育回置,但區域仍有新生犬隻出現的機率,使族群控制、減量的成效變得有限。

原放久會發現假設原放100隻,大概還是會有居民陳抗。100隻裡大概10隻可能會再被通報,通報後再去抓了大概5、6隻回來,依這樣的比例,回置的數量大概有一成可能會再抓回來。

洪振凱接續說明,犬隻放與不放、抓與不抓,其實都會遇到衝突。再回置,可能導致來自在地居民、里長及民代等壓力,以及無法保證的公安風險;但若不回置,收容所會面臨無法收容與運作,和來自動保人士的關切壓力。

「所以我們台南之後又想一個方式,就是加掛矯正器,不然沒辦法解套啊!」當收到民眾陳情通報疑似追咬人的犬隻案件,洪振凱指出,需要先捕捉安置並進行馴化,若行為評估完後,這類型的犬隻會掛上矯正器再回置,「矯正器其實是矯正牠的行為,所以我們設計那個拉環是一拉就斷 ,大概15公斤的力量,手一扯就斷。牠卡到鉤縫或什麼的,一掙脫其實就會斷掉。可是這樣子掛過的狗,就不太會再去追人車。」

tnvr6加掛矯正器,讓犬隻在奔跑、移動時能有障礙,降低人犬衝突發生的機會。圖片來源:臺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

面對回置的衝突,不同縣市有不同的作法。而未採用矯正器的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獸醫師則提到,「有些放回去的地方可能不適合TNVR,如果是比較危險的地方,我們會放到附近比較安全的地方。」由於並未有絕育回置的詳細程序規範,放置離原地更遠之處,甚至異地放置的現象時有所聞。

但要如何確保犬隻的動物福利?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獸醫師僅表示,地點都會是在平地,且當地有水源,

只是詳細地點我們真的沒辦法講,我只能講我們盡量避免異地;但讓牠回到原地也有人罵,我們去異地也有人罵,其實老實講,去哪裡都會有人抗議。

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獸醫師強調,「其實每天都有狗要進來,那狗進來,你就是要想辦法說牠能夠去哪裡。」若只進不出,第一打掃人員的負荷能力有限,可能面臨工作表現較差或離職風險,再者所內固定籠位下,過多犬隻所導致的打架機率也高。

tnvr7部分犬隻因可能造成與牠犬打架的狀況而需獨籠飼養,也會造成籠舍調配上的挑戰。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雖然絕大多數的犬隻最終結局仍是回置到街頭上,但不具名的獸醫師坦言:

我有時候心裡會蠻不舒服的是,有些有案件的狗,我逼不得已必須要把牠放出去,因為(收容所)擁擠。那有一天萬一我知道某個爸爸載他女兒因為這隻狗被摔死了,我知道那隻狗是我放的,我覺得那種感覺會對我很不好受。

幼犬來襲,另一種絕育回置的人人角力

回置的爭議也不止在和人衝突的問題犬隻上,也會發生在幼犬身上。雖然目前仰賴絕育回置的方式來控制遊蕩犬隻族群數量,但母犬的繁殖力驚人,只要絕育趕不上繁殖速度,街頭仍有可能出現新生幼犬、懷孕母犬,並因此被民眾通報至收容所。

然而,今(2024)年的1月初,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因收容量能達到上限,公佈了一批超過2個月未被領養的犬隻回置名單,卻讓志工緊急於社群平台發文強調,「17隻可愛的流浪狗即將被野放,但許多狗因為從小在收容所中長大,非常親人,撒嬌、握手、趴下、翻肚皮樣樣精通,以至於在野外恐怕難以存活。」從這則事件也引發了許多輿論反彈,像是抨擊是官方帶頭棄養、做出最壞示範;也不乏擔憂犬隻因從小由人為飼養,已無野外生存能力,回置將使其動物福利受損等。 

tnvr8由懷孕母犬所生下、被民眾通報捕捉的新生幼犬等,皆可能在成長至一定狀況後,由收容所回置回原通報地。

事實上,在現今未有統一的絕育回置詳細程序規範下,針對通報捕捉的幼犬、或於懷孕母犬所生下的幼犬,因都屬無主動物,進行回置並無不法。但遊蕩犬隻議題背後根基是動物福利與動物倫理,情理上確實有模糊空間。

對此,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獸醫師指出,「我們所算是公開,我也告訴你我哪一天要放回去,(志工)你覺得可以救、想保留,好我們就給你一個機會嘛,就兩到三週這樣子。兩三週,可是大家都努力過了,真的不行,你不能因為那隻狗把我的籠位堵住啊。」

強調公開總比偷偷摸摸地執行好,「那難道最後改成說,有一天你發覺狗都突然失蹤會比較好?」但至於回置後這類型的犬隻如何追蹤?他也說是力有未殆,「每天電話要來捕犬的有一堆啊,光是要處理前面的,就像是醫院處理那個救護車進來的就已經累死了。所以說我才說啊,我們就放的位置可能就要再去挑不要太危險的位置。」

而洪振凱則分享,過去台南市也曾調整過相關政策,捕捉對象排除三個月以下的犬隻,考量捕捉進所後極可能染病、存活率不高;而離乳、長大後再捕抓,犬隻較適應環境,也較符合動物福利。「很美好吧?可是問題是你等到三個月後再去抓?抓不到了啦!過陣子,兩個月、三個月、半年之後,你就是處理十幾、二十隻的問題。」曾經的經驗,他形容根本是災難。

前幾年我覺得我去到哪裡都望眼所及幾百隻,別說幾百隻,最少那裡一二十隻、那裡一二十隻、那裡一二十隻,都不是同群的。難道是說糾結在因為我養大一點點再回置的觀點不好、反動物福利,然後造成更多無辜的生命、造成更多的事件發生,讓你滅火滅不完,這樣對嗎?

相較之下他認為孰輕孰重難,沒有標準答案。

最終台南市轉採取不論犬齡皆捕捉安置後再安排進行絕育回置的策略,但洪振凱也坦言:「回去之後一定會有里長打電話來罵,因為他沒看過這個狗,你如果其他的成犬你抓的時候他看過,他知道狗又回來。」可是如果是幼犬養大回去,里長會說:「你都去別位載狗來這裡放,狗那幾隻我都沒看過,難怪我們狗越來越多!」引起的連鎖抗爭效應,難以有解。

tnvr9從野外的自動相機調查中,也不難發覺幼犬、野犬的蹤跡。圖片來源:陳貞志

就算不考量這些犬隻野放後的未知未來,不熟悉環境、曾被飼養過的犬隻回置還會造成哪些情形?不具名的獸醫師就指出,「這些幼犬有跟我們親近過,相對來講就更容易接近人群,你就會感受到怎麼狗越來越多?所以很多幼犬通報,放回去很快又會被抓回來。」造就回置、接到陳情電話、反覆捕捉,形成疲於奔命的惡性循環。

TNVR10在操作TNVR上可能會面臨到的反覆通報、捕捉難題。製圖:窩窩

我真的覺得這是浪費公帑,一隻狗進來打疫苗兩劑、三劑都是錢,飼養三個月也都是錢,至少你這樣花下來的錢很多,但我最後把這隻狗放掉,又再進來、又再放掉,我覺得真的都在浪費錢,沒有規劃好一個該處理的方式,把錢就這樣丟到名為TNR的水池裡面,長出更多狗,現在就是這種感覺。

不願具名的獸醫師無奈說著,卻也成了他日復一日的工作生活。

在TNR現場下,被回過頭反考的副作用

對於回置規定該怎麼界定?農業部動保司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曾表示,「我們很怕的是,訂了很多規矩,反造成基層執行、處理這件事完全失去彈性,導致基層更容易被質疑投訴。」回置牽涉到不同個案有不同現場區域條件、犬隻狀況等,她認為應由地方政府考量地區特性並多方衡量再決定。

TNR政策若要有效則相當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做到高密度、強度及規模的絕育工作,否則趕不上犬隻繁殖速度。只是根據窩窩記者觀察,人犬衝突嚴重的縣市多需要即刻處理問題,意即哪邊有民眾通報,再到該區域進行捕捉絕育。導致一直在處理民眾案件中奔波,而未能有充足量能絕育、處理到真正關鍵的犬隻族群。

對此,農業部曾在2019年開始推出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希望利用資源集中挹注的方式,來有效絕育,針對各縣市遊蕩犬熱區內的「家犬」、「無主犬」強化管理,家犬「寵物登記、絕育、不放養」、無主犬「捕捉、絕育、回置」,根據農業部近三年的數據,全國熱區無主犬絕育及捕捉移置達到90%以上,可見地方政府努力落實。但因缺少實施前後熱區犬隻數量變化、民眾通報案件量,難以判斷管理成效。

然而,在空間、食物充足的狀態,再加上僅憑地方政府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洪振凱從台南經驗裡也道出現今會碰到問題:「今天好不容易做到九成,數量好像有下降了,可是你不要忘了你有一成,你有一成的狗沒有抓到,那你這一年沒事、明年沒事,後年一定有事,我不騙你。」

由於犬隻會移動,未絕育的犬隻可能隨著環境及食物資源變遷,而原先未絕育的一成少數個體,仍具有繁殖能力,並再產下新生犬隻。隨著時間演進,犬隻亦會成長,

小狗長大了啊,牠身強力壯就取代了(原絕育個體),就一大群狗。

洪振凱也提到,不少熱區可能位屬偏鄉,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經常發生稍有不慎,又再繁殖、出現犬隻的問題。

tnvr11臺南市動保處曾首創以無人機調查遊蕩犬隻動向。而對於其管制目標,洪振凱也解釋:「其實我們再怎麼做就是在控制這個族群數量,怎麼讓族群數量的裡面成分是結紮的多一點?還是結紮的少一點?那數量暴增度會增加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圖片來源:臺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

無主犬的部分是如此,若要從源頭管理著手,在熱區家犬及放養犬清查上,「我們(人力)已經傾巢而出,一年最多就是做個五個里就很了不起。(台南)上千里,誰可以做?沒人力、沒錢,真的沒有,也沒公權力,這都是問題。」從台南的經驗也可見實際面臨的困難,但問題該如何解?洪振凱認為,關鍵在於要有全民意識,大家都有落實絕育、協助絕育的理念。

回到根本,未絕育的犬隻從何而來?源頭脫離不開民眾飼養、放養及餵養背後未善盡的飼主責任。不具名的獸醫師認為,現階段因為難以定義這些犬隻的飼主為何,造就許多人可能都有飼養的情形,卻未打算對犬隻負責,包含進行絕育工作,

就等一個人來處理這隻狗,但是他們都不想處理。

作為收容所的一員,不具名的獸醫師也提出他的反思,認為大家都不願負責的現象,也與收容所在做的回置脫離不了關係。

我們選擇把狗丟在外面,就自己把自己打進一個死胡同。狗在外面生活品質不好,也會影響飼主責任啊!變成民眾又不希望狗在外面,但又沒有辦法成為一個主人,但同時也不想要狗在收容所,那你希望狗在哪?就這樣的過程中,狗一直在增加。

長期關注收容所相關議題的挺挺動物應援團執行長劉偉蘋也認為,「當這個社會要求政府採取TNR做為流浪犬貓主要處理方式,政府也採納了帶頭讓犬貓遊蕩在外,這樣政府要以什麼立場去要求民眾對所飼養的犬貓不應放養、更不能棄養?」她強調,應該讓遊蕩犬貓回歸到正常的捕捉、絕育、收容、認養(TNSA)機制,才能讓犬隻的回置能對應到人,有人管理、有飼主,才能有對象要求飼主責任。

只是目前收容所端所面臨的籠滿、週轉速度緩慢的困境,也導致其難以妥善發揮中途功能,形同終養使收容量能有限,也連帶影響回置的必要性;而持續進行的絕育與回置,也仍會面臨在地壓力與動物福利挑戰。儘管打破此迴圈很困難,但現今的犬隻減量方式,仍有許多值得討論、反思之處。

而監察院也在總預算審核報告中指出,農業部應督促各縣市政府妥善規劃捕捉順序、具體策略,並明列重點經費項目,以評估執行相關工作成效,以加速遊蕩犬管制工作的執行。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