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奕儒 | 編輯:蘇于寬 | 設計:邱泰元、馬劭妤 | 攝影:蘇于寬 

在台灣,進補和吃雞幾乎可以劃上等號,只要天冷時分,家家戶戶都會熬一鍋雞湯來喝,尤其有孕婦、小孩和長輩的家庭更是。而除了燉湯,雞肉也被廣泛地利用於各種料理中,白斬雞、雞肉飯、宮保雞丁、炸雞排⋯⋯,幾乎可以說,打從家家戶戶院子裡都習慣養著幾隻雞開始,台灣人民的飲食文化就和雞密不可分了。

而從農委會的統計數字中,也能發現台灣人平均每人一年要吃下35公斤的雞肉,僅次於豬肉的食用量;而若從生產端來看,台灣共5000多座養雞場,每年飼養的雞隻高達9000萬隻,幾乎是台灣總人口數翻倍再翻倍,數量十分驚人。

這麼多的雞,要花多大的面積來飼養?又如何日復一日被飼養、屠宰、運輸並送到消費者眼前?

先不談養雞人是如何以數量說服消費者,雞終究淪為低價而垂手可得的民生必須肉品,若我們仔細想想台灣的面積,以及可作為養雞之用的土地面積,似乎就不難想像這些雞大概是在怎麼樣的高密度環境下被飼養。而作為消費者,我們天天吃著雞肉,又是否曾經想過,口中的雞從哪裡來?又是怎麼被飼養出來的呢?

永續正夯,人道飼養當道。#

近年來致力於推動人道畜牧認證的廖震元秘書長提到,由於相較豬或其他大型哺乳類動物,養雞場要朝向人道飼養修建的門檻相對是比較低的,所以目前通過認證的飼養場是以飼養雞為大宗,而在市面上,也能看到通過認證,並且走出自己品牌的養雞場越來越多。

談起雞隻飼養的動物福利標準,一般人可能聽過格子籠飼養的不人道對待,但進一步談起平飼或是放牧,可能有概念的人就不多了。此外,什麼樣的飼養方式符合雞隻的天性?什麼樣的行為可能造成雞隻的緊迫甚至死亡?在不同的地區,因應不同的文化,會有哪些不同卻都符合動物福利規範的方式?其實就大有學問了!

在飼養方式上,友善、人道的飼養和傳統飼養大致有以下差異:

飼養規模、環境#

在雞的飼養上,目前世界公認符合動物福利的飼養方式共有三種:放牧、平飼以及豐富化籠飼,這三種飼養方式都是針對傳統格子籠的改善。過去工業化畜牧的思維追求效率與利潤的極大化,而格子籠的飼養,不僅能讓管理便利,也能大大提升單位面積的使用效率,因此廣為人使用。然而,在這樣飼養環境下的雞隻不僅不符合天性,更是容易因擁擠而造成巨大的壓力,相當不符合動物福利。

在2012年,歐盟率先通過禁止用格子籠飼養蛋雞,而在台灣,農委會也於2014年通過「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然而這些規範,比較明確是針對飼養期較久的蛋雞,而肉雞的相關規定,則不若蛋雞如此完整,大多時候更仰賴飼養者根據自身條件做出的選擇。

位於苗栗縣後龍鎮的標裕牧場基本採用的是「平飼」的飼養模式,每間雞舍內,墊料充足、環境寬敞,每隻雞都可以自由的奔走活動。而等到雞長成一定的年紀後,雞舍間的空地也會開放作為雞的運動場,讓他們可以到戶外的環境走走,曬曬陽光,啄食地面與植物,展性符合天性的自然行為。

而位於台南龍崎的「野飼崎雞」則採取完全的放牧,共同創辦人吳明哲提到:「每天天一亮牠們就爬上山自己探索、玩耍,餓了再回來吃,累了回來睡,就是非常自然的飼養方式,牠們都很快樂。」但雖然是放山,可不是小雞從第一天開始養就放在外面,小雞時期需要較溫暖的溫度,抵抗力和體力也都比較差,會先採取平飼的方式飼養在室內,等一定時間後才野放出來,之後也不會更換籠舍,就一路養到出售前了。

完全放牧的飼養方式雖然能夠提供雞隻足夠的運動量和活動空間,但對於飼養者而言,卻是必須花費許多的心力、成本在管理上,像是場長張天勇就提到,這種放山跑的雞,最怕碰到的就是颱風天,由於雞就在戶外活動,打雷閃電或是巨大聲響都會讓雞受到驚嚇甚至嚇死,每年只要有比較嚴重的颱風來,每次都至少是一成的折損率。「也沒辦法啊,折損是一定要的啦。」場長張天勇倒是看得開,笑著和我們分享。

平面飼養

放牧飼養

飼料#

目前養雞,大多數養雞場仍是以人工飼料為主,但如何找到信任的飼料廠、如何挑選配方、如何把關都是大學問,尤其不同的雞種、飼養環境,都會影響雞隻需要的營養配方,像是放山跑的雞,可能就需要營養成分相對高的飼料,而這一切,完全要依靠養雞人的經驗。

一般的飼料會同時包含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的成分大多來自玉米、大豆,動物性蛋白的成分則來自魚粉、骨粉,雖然出廠的飼料都會經過檢驗,也符合相關的規定,但也有些飼養者會考量到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較不容易控制,因此選擇素食配方作為雞的飼料,本此走訪的標裕牧場和野飼牧場都是使用素食配方。「魚粉主要是考量重金屬殘留的問題,骨粉的話,動物來源的狀況無法掌握,也有些為了節省成本會用較次等的油品。」張天勇這麼和我們解釋。「骨粉的來源其實包含病死豬牛羊,雖然會經過高溫殺菌,但我們還是覺得有疑慮。」魏趨廉則是這麼說。

那為什麼一般養殖者還是選擇混合的配方呢?魏趨廉解釋:「素食配方因為沒有動物性配方,蛋白質要高一點,營養成份要高,換肉率才會和一般的飼料相當,因此價格都比一般的貴。」

用藥#

在藥物的使用上,魏趨廉解釋,「我們是零檢出,因為飼料中不能添加任何的抗生素,在飼養過程中只要發現有任何問題,立刻就淘汰。」對於用藥的嚴謹,來自於對於化學產品可能產生疾病的疑慮,「現在得癌症的人越來越多,可能是早期經濟發展用了太多化學的東西。」因此即便政府的法規有准許使用的範圍,根據目前研究也指出人體其實能代謝掉抗生素,魏趨廉仍是堅持完全零檢出。但也因為飼料沒有抗生素的添加,相較一般養雞場的育成率可以高達九成,魏趨廉無奈地說,自己目前的育成率大約只有五六成,其實還是有點心疼的。

同樣是養雞,吳明哲卻有不同的看法:「人道飼養,要避免雞受到疾病的影響,雖然到最後是要吃掉,但過程有生病我們一定要處理,這樣才是真正的人道飼養。」因此在飼養過程中,若是有個別雞隻身體有狀況,會使用治療性藥物,除此之外,才會去堅持其他狀況下完全不用藥,吳明哲認為,就像人類生病會看醫生,雞也是一樣的,好好治療也是對牠好的方式。

而針對藥物的使用,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科江文全科長則表示,在畜牧產業上,用藥本身有兩個目的,預防性的投藥和治療性投藥(根據醫師指示對症下藥)。藥物的使用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並且在獸醫的處方、指示下用藥。

而關於動物福利的討論,江文全科長則提到:「根據動物的五大自由,若動物生病當然要治療,免除他遭受疾病的痛苦,所以治療性的用藥相對是必要的。」國家規範上,未來的趨勢一定是希望能越來越嚴格,朝向歐盟邁進,因此也一直有在檢討用藥的標準,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無抗生素的生產。

其他#


  • 剪嘴

在密集飼養的雞場中,一般會在小雞出生幾天內進行剪嘴(修喙),最主要的原因為避免打架互啄造成的雞隻傷害,同時讓喙的前緣較鈍,進食上較有效率也減少飼料的浪費,但在剪嘴的過程中,不僅會造成雞隻非常大的緊迫,施力不當也可能會造成喙無法密合或是失血過多的問題。

降低飼養密度、提升環境豐富性、不用剪嘴,雞隻也能快樂成長

事實上,雞隻互啄的問題主要來自雞隻覓食的自然行為無法被滿足的轉移行為,又傳統籠飼的空間狹小,被攻擊的幾無處可躲,最終才會演變成嚴重的互啄行為。若是採取平飼或放牧的機場,由於雞隻有很大的自由活動空間,不僅天性能夠受到滿足,即便互相打架,被攻擊的雞隻也能輕易地躲到其他空間,一般就不太需要剪嘴。

李淵百教授也提到,在經濟動物的飼養上,不可諱言效率還是非常優先的考量,因此要要求讓雞隻能像雞的祖先一樣自由自在地到處玩耍、好奇地探索,其實執行上有相當的難度。而像雞的啄羽行為其實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歐洲目前也很多進行行為遺傳的研究,便是透過基因的篩選來排除啄羽行為嚴重的雞隻,這也是一種新的技術。


  • 避免驚嚇

魏趨廉提到:「雞是非常容易受到驚嚇的動物,尤其小雞更是。」在過去的經驗中,若是雞在飼養的過程中常常驚嚇到牠們,久了牠們看到人就躲,不但要觀察他們的身體狀況不容易,就連之後要抓雞都會非常困難,驚嚇狀態會影響肉質,人在抓雞的過程中也容易受傷。因此,在飼養的過程中,魏趨廉特別注重任何動作都必須輕輕地,才不會驚嚇到雞。

吳明哲則提到:「我們抓雞,一律都在晚上。」放山跑的雞有歸巢性,在晚上時會回到室內較溫暖處休息,同時也因為雞在晚上的視力較差,情緒也相對較平穩,比較不會造成他們的驚嚇狀態。

動作輕柔,雞隻就不會受到驚嚇


  • 溫度調控

養雞,也是種「看天吃飯」的產業,天冷天熱甚至下雨都會影響到雞的生長,因此場長往往早晚都需要巡視整個雞場,依據狀況來調整溫度,尤其是在小雞時期,怕冷的小雞常會為了保暖緊緊聚在一起,甚至造成悶死,也因此若是碰到寒流,保溫燈等設備就只能「催落去」,「因為雞都沒有加抗生素,保暖上要比較費心,有時候一個月的瓦斯費就要花20多萬!」魏趨廉無奈地說著。

雛雞都會需要保溫燈的設備來保暖

雞舍兩側的帆布是可上下調節式,作為通風與防風的功能。

自產自銷,努力走出新通路#

魏趨廉坦言,用心養一隻雞的心意,從來不曾改變,但高成本反映在價格上,消費者的接受度卻仍不到位,長期下來,仍是令人沮喪。以標裕牧場而言,目前的通路仍是大部分仰賴高價位的有機商店,一般的消費者對於高價位的肉品接受度仍很低。

同樣在價格戰中吃盡苦頭的野飼崎雞,則是努力做到產銷一條龍,在網路上努力開創新市場。雖然有一定的市場接受度,但目前仍處於推廣品牌與產品多過獲利的階段。「我們就是傻啦,專門做不賺錢的事。」場長張天勇自嘲地說著。

廖震元秘書長則提到:「要推廣友善畜牧的產品,除了教育消費者食材的重要外,從通路端,其實也有幾件事能做。」像是針對全球性的連鎖店,如麥當勞、家樂福等,都有國際的動物福利規範,其實能夠從要求他們至少遵守母公司的規定做起。而針對其他連鎖通路,其實也可以制定一個期限,要求通路必須要立一個專櫃專區或是要有一定的比例販售人道畜牧產品,這羊從政策面著手,其實就能達成效果。

李淵百教授則強調,政府政策其實能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包含了教育的推動,讓小朋友能從小開始了解食物;針對養殖場的規範,循序漸進的制定可達成的規範,促成生產者慢慢的改變;以及像是人道畜牧、產銷履歷等認證的推動,其實都非常重要。

養出自己也願意吃的雞,比什麼都重要。#

野飼崎雞的六個創辦人,過去都從事和雞有關的行業,有人養雞、有人賣雞、有人則是獸醫,為什麼會聚在一起創業呢?吳明哲笑說:「當初就只是想養出自己也願意吃的雞吧!」誰知道養雞不難,養一隻好雞卻是困難重重,每一個高品質的堅持,每一種友善環境愛護動物的調整,都是伴隨者成本的大幅提升。但即便如此,幾位創辦人的心目中,還是堅持著養好雞的理念,這樣的打拼著。

場長張天勇的家就坐落在幾座雞場中間,門外放牧著幾隻自由奔走的雞,問起為什麼會有雞在這,張大哥笑著解釋:「那是要養來自己吃的啦!」同樣的飼養方式,養出自己也願意吃的雞,張大哥覺得已經相當滿足了。

魏趨廉則分享道,會開始採用平飼的飼養模式,其實來自於小時候的回憶:「小時候,在家外看見母雞帶小雞的樣子,真的很美好,再回頭看看現在的飼養模式,也才決定要改變。就想要回到小時候看見雞覺得很美好的那種童年回憶吧! 」

而除了認真養好雞,魏趨廉也提到,比起利潤,更希望是將商品、品牌推廣出去,「甚至有些比較不好賣的部分,就帶到附近的教會分送給需要的人,就是希望讓大家都能有機會吃到用心飼養的雞。」

平飼肉雞的地上墊料大多採用稻穀殼,以保持乾燥、降低糞便臭

每場雞舍旁都有一塊綠地作為運動場。

同樣的飼養方式,自己也能放心吃。

 雞舍外,幾隻不知為何「越獄」的雞,就任由他們生活在外面吧!

後記:愛動物的話,為什麼不直接吃素就好了?#

在推廣友善、人道畜牧時,常會碰到有人質疑:「既然理解動物的痛苦以及畜牧對於環境的影響,為什麼不乾脆吃素?人道的飼養最終卻依然將牠宰殺來吃,不是有些矛盾嗎?」而這樣吃素救地球、吃素救動物的論述,也的確是目前友善蓄牧在推動上的一大挑戰。

但在抉擇吃素、選擇友善畜牧產品、減少食肉量或是維持現有飲食習慣之前,也許我們應該提出的疑問是,我們想要促成什麼樣的改變?是讓動物過得好一點?還是減少受苦的動物數量?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想讓環境破壞少一些?

廖震元秘書長強調:「我們一直放在要把畜產品消滅,動物就不會受到傷害,其實這樣的方法是比較慢的,因為出於愛護動物而不吃動物,其實只能減少動物被養的數量,但不會改變被養動物的福利狀況。」如果我們能接受先以提供動物生長過程舒適的環境作為最低標準,並以畜牧產品消費者的立場去關注、行動,生產者反而有誘因趕快改變被養動物的生長狀況。

吃素、或是最低限度食用肉品,也許是一個理想性的選擇,但不可否認,對於長久以來的飲食文化是個相當高的門檻,但若以此作為妖魔化畜牧業的理由,不僅生產者與消費者難以跨出改變的第一步,甚至可能造成彼此的對立。「現在的狀況,常是利用動物與保護動物的人站在對立的狀況,而彼此極度缺乏理解與溝通,這樣的狀況反而受苦的是動物們。」李淵百教授這麼解釋。

回到原點,如何選擇食物,本來就是個人的選擇,沒有所謂對錯之分。但基於對環境與動物的關心,我們可以鼓勵大眾珍惜食物、選擇蔬食、降低食肉量、選擇生產過程中對動物好的肉品,而這些選擇間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方向,只要是出於這樣的想法而做出的改變,哪怕只是一小步,其實都值得鼓勵。

影音報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