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愷丰    編輯|陳信安   設計|陳莉卉

去(2024)年8月,一場車禍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國道1號北上72.9公里楊梅路段處,一台運豬貨車撞上了在路肩的大貨車,4隻肉豬摔落後逃脫;3隻肉豬因車身毀損被壓死。從畫面中可以看出,豬隻被擠壓變形,在最後一哩路承受了莫大的痛苦。

對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出聲明(以下簡稱動社),指出這是該年第8起因豬隻運輸造成的交通事故,批評農業部對經濟動物的運輸管理有所缺失。另一方面,動社也強調,台灣應從源頭減少經濟動物運輸,借鏡國際豬隻的管理模式,廢除國內目前盛行的「活體拍賣制度」,努力朝「屠體評級制度」轉型。

現行的活體拍賣制度存在哪些動物福利的隱憂?轉型屠體評級的挑戰是什麼?制度轉型後,肉豬的動物福利就能獲得保障嗎?

臺灣肉豬載去哪?拍賣場、屠宰場到傳統市場

全國每年上市豬隻約有750至800萬頭,每日約有2萬5000頭豬正在上市,換算下來每天至少有600車次在公路運行。以現況來說,豬隻離開養豬場後,有15%直送民營屠宰場屠宰;另外85%會先送往肉品市場,經拍賣決價後,其中六成留在拍賣場附設的屠宰場分切,一成多會再送往民間屠宰場處理。

2 1臺灣肉豬從畜牧場、拍賣場到屠宰場的運送過程與比例分佈。資料來源:農業部畜牧司 製圖:窩窩

動社議題倡議主任林岱瑾分析,15%的肉豬從牧場直送民營屠宰場,不用經過拍賣,豬隻動物福利相對受到保障。而若送到拍賣場決價,又被送到民營屠宰場,就徒增一趟讓豬隻被折磨的路程。

而活體拍賣制度,就是活豬進入拍賣場,由承銷人根據豬隻體態按鈕計價,才屠宰後送往市場的定價模式。

2 2國內毛豬屠宰場分佈相對均勻,但養豬場集中在中南部縣市,因此南豬北運成為國道常見的風景。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製圖:窩窩

從產地開始回顧豬隻的運送流程。若採活體拍賣模式,在太陽還沒升起前,豬農就會將養豬場的肉豬趕上運豬車,經載運司機確認頭數、過磅後,再把豬送往拍賣市場。抵達拍賣市場,豬隻們會被驅趕至繫留欄,交由拍賣市場人員處理。

2.1肉豬從運輸車下至拍賣市場繫留欄。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2.2肉品拍賣市場中,人員正在驅趕豬隻。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ㄇ字型的活體拍賣市場,如同時裝展覽的伸展台,豬隻從前繫留欄、預備欄、準備秤重,到台上「走秀」,由台下的承銷商根據體態按鈕,決定了每一隻豬的價格。最後由人員刺青標註拍賣資訊,抵達後繫留欄。有些豬可以在肉品市場附設的屠宰場屠宰,有些還得再被運送到其他屠宰場。

前繫留
前繫留:司機將豬隻運送到拍賣市場後,豬隻會先被驅趕至繫留欄,預備進入拍賣程序。
前繫留
打印
打印:拍賣市場人員蓋章為豬隻編號。

獸醫診所不在《藥事法》規定可批發、販售藥品的場所,藥師公會認為獸醫沒有管理和調配人用藥品的權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和衛福部食藥署共同研討,擬採用雙軌制解決寵物用藥問題,獸醫師可採購有特定標籤的人藥,也可釋出處方籤或購藥憑證到藥局由藥師開藥。

打印
打印
打印:拍賣市場人員蓋章為豬隻編號。

獸醫診所不在《藥事法》規定可批發、販售藥品的場所,藥師公會認為獸醫沒有管理和調配人用藥品的權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和衛福部食藥署共同研討,擬採用雙軌制解決寵物用藥問題,獸醫師可採購有特定標籤的人藥,也可釋出處方籤或購藥憑證到藥局由藥師開藥。

打印
秤重
秤重:豬隻過磅以利計算價格。

獸醫診所不在《藥事法》規定可批發、販售藥品的場所,藥師公會認為獸醫沒有管理和調配人用藥品的權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和衛福部食藥署共同研討,擬採用雙軌制解決寵物用藥問題,獸醫師可採購有特定標籤的人藥,也可釋出處方籤或購藥憑證到藥局由藥師開藥。

秤重
刺青
刺青:拍賣市場人員刺青,避免豬隻編號因摩擦而模糊不清。

獸醫診所不在《藥事法》規定可批發、販售藥品的場所,藥師公會認為獸醫沒有管理和調配人用藥品的權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和衛福部食藥署共同研討,擬採用雙軌制解決寵物用藥問題,獸醫師可採購有特定標籤的人藥,也可釋出處方籤或購藥憑證到藥局由藥師開藥。

刺青
拍賣
拍賣:承銷人根據豬隻體態、公母等條件按鈕計價,決定豬隻最後拍賣的價格。

獸醫診所不在《藥事法》規定可批發、販售藥品的場所,藥師公會認為獸醫沒有管理和調配人用藥品的權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和衛福部食藥署共同研討,擬採用雙軌制解決寵物用藥問題,獸醫師可採購有特定標籤的人藥,也可釋出處方籤或購藥憑證到藥局由藥師開藥。

拍賣
拍賣
拍賣:承銷人根據豬隻體態、公母等條件按鈕計價,決定豬隻最後拍賣的價格。

獸醫診所不在《藥事法》規定可批發、販售藥品的場所,藥師公會認為獸醫沒有管理和調配人用藥品的權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和衛福部食藥署共同研討,擬採用雙軌制解決寵物用藥問題,獸醫師可採購有特定標籤的人藥,也可釋出處方籤或購藥憑證到藥局由藥師開藥。

拍賣
分區
分區:接著,某些豬隻會留在拍賣市場附設屠宰場等待屠宰;某些豬隻會再送到其他民營屠宰場宰殺。以此圖為例,被蓋上「平」的豬隻,即為要送往太平屠宰的肉豬。

獸醫診所不在《藥事法》規定可批發、販售藥品的場所,藥師公會認為獸醫沒有管理和調配人用藥品的權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和衛福部食藥署共同研討,擬採用雙軌制解決寵物用藥問題,獸醫師可採購有特定標籤的人藥,也可釋出處方籤或購藥憑證到藥局由藥師開藥。

分區
next arrow

 

經過屠宰、分切後,部分屠體會被再送往傳統市場,即是俗稱的「溫體豬」;也有的屠體會進入冷鏈程序,最後到超商等通路。

2.3傳統市場的溫體肉。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動社認為,現行的活體拍賣制度,潛藏不少動物福利、公共衛生的隱憂。2016年,動社拍攝的紀錄片「備受折磨的台灣豬」,揭示了豬隻在運輸、拍賣過程所遭遇的痛苦。包括驅趕過程遭受電擊;運輸過程面臨的種種緊迫等。而肉品市場的活豬來自四面八方,也增加了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風險。

一位不願具名的畜產學者說,豬隻自離開熟悉的環境(牧場)時就會感到緊迫,「因為牠一輩子沒有去別的地方,當然會緊張」。其次,與原本不熟悉的豬隻裝在同一台車上,也可能會打鬥,甚至在運輸時暈車。抵達拍賣場或屠宰場,被不認識的人驅趕,也會感到緊張不適。

2.4學者指出,豬隻只要離開熟悉的場域就會感到緊迫不安(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對此,農業部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解釋,每年上市屠宰毛豬約750萬頭,所有上市豬隻均需送至屠宰場屠宰,顯示豬隻的運輸是無可避免的。

而針對動社對拍賣市場可能成為疾病溫床的擔憂,周文玲表示,毛豬拍賣後就會直接送屠宰,肉品市場亦落實場區消毒。她強調,目前全臺有85%的肉豬交易採活體拍賣制度,肉品市場也是產業長期以來高度認同、具公平性的競價平台,若要變動確實有一定程度的挑戰。

推屠體評級近十年難獲進展,制度轉型的困境

然而,自動社2016年發布紀錄片至今已近10年,全國多數的肉豬販賣仍依循活體拍賣制度,顯見推廣屠體評級的成效,在臺灣仍相當有限。

2.5透過測量儀器,可以計算豬肉的背脂厚度與腰部肌肉深度。圖片來源|截取自波克生醫

屠體評級制度顧名思義,即是不經活體拍賣的流程,直接將豬進行屠宰,再依據屠體的背脂分佈、瘦肉率等指標,決定豬肉的價格。

「屠體評級有個好處,就是我用什麼種豬,吃什麼飼料配方,就會有什麼東西出來,這樣很單純。」豬農張佑誠表明自身立場,說明採用屠體評級,才有可能將肉品規格化,進而讓臺灣豬肉走向海外市場。另一方面,瞭解國際需求,也能方便豬農針對豬隻品系,進行不同的成本管理。

2 3活體拍賣與屠體評級制度差異。資料來源:張佑誠 製圖:窩窩
2.6張佑誠認為,若肉豬決價採用屠體評級,將有助拓展臺灣豬海外市場(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但從運輸的過程來看,是否能改善現存豬隻掉落問題?另一位豬農洪健鈞表示,轉型屠體評級後,豬隻仍須從牧場送到屠宰場,依然有摔落的可能,「只要有運輸就有風險了」。張佑誠則認為,因屠宰場多聚集在中南部,若改採屠體評級,至少可減少活豬長途運輸的過程,「變成我在雲林屠宰,就已經拍賣完了,再分銷到北部去,走冷鏈上去」。

若屠體評級上路,不僅可以減少豬隻在拍賣場受折磨的過程,還能保障肉品衛生安全,甚至能拓展海外市場,將臺灣豬外銷世界。但這樣看起來毫無瑕疵的制度,為何在臺灣難以推行?

事實上,活體拍賣制度在臺灣行之有年,自民國68年起,臺灣政府就開始輔導各縣市設立家畜肉品市場,豬農、承銷人、傳統肉商也習慣以此制度決議豬價。豬農洪健鈞解釋,將豬隻運輸到拍賣市場得到拍賣價格,再扣除事故款註一與拍賣手續費,豬農即可在三天內收到款項,「這種模式對我們來講是比較有保障和便利的」。

張佑誠表示,活體拍賣制度設立之初,是為了避免豬農被不肖業者剝削,在各縣市設置拍賣市場,確保當地豬農不會被不當扣款及倒帳,「對豬農是非常好的保障制度」。

周文玲坦言,一個市場機制的形成,必須公平、公開,且讓買賣雙方都接受。若要轉型為屠體評級,勢必面臨牽涉利害關係人多元複雜、設置軟硬體設備成本的需求、評級是否具公平性等三大挑戰。「肉品市場必須增加屠體拍賣室,由評級人員進行分級,再讓購買人看著屠體,在冷藏冷凍室按(決價),」周文玲說,若政府決心轉型,那現有肉品市場的規格、設施都要大幅調整。

另一方面,不同國家的屠體分級指標也有所差異。如日本是由評級協會依據屠體外觀、肉質,將豬肉進行分級;丹麥則是用屠體的瘦肉率決價。在利害關係人眾多的臺灣市場,若衍生出一套新的決價標準,將導致諸多爭議。正在丹麥學習養豬技術的獸醫師黃筱君,分享她對臺灣豬農的觀察:「部分豬農也會擔憂屠體評級的標準由誰判定?標準是否能真實反映豬肉品質,公平地確保農民收益?」她坦言目前尚未取得共識的情況下,產業可能難以割捨拍賣制度,還是會根據活豬外觀決定價格。

註一:若豬隻心臟、肝臟、大腸等部分有問題,經獸醫師判定後,即可計算出事故款。

轉型屠體評級待共識凝聚,部分豬農盼採雙軌並行制

但即便轉型遭逢諸多困境,依然可見政府具推動屠體評級的意願。

2020年,中央畜產會與嘉義縣肉品市場宣稱將投入20億資金改建屠宰場,並推動屠體分級制度與冷鏈系統,屆時嘉義縣將成為國內第一家轉型的現代化肉品市場。

但興建工程延後,也致使提供土地、配合執行的朴子市農會受到影響。農會總幹事田志強坦言,農會大部分的營收來自肉品市場,工程延宕使農會產生營業損失,對現況感到無奈。

2.7嘉義縣朴子市肉品市場已拆除,未來將採屠體評級制度。圖片來源:朴子市農會提供

田志強表示,當時願意參與改建,並非基於動物福利,而是以提供消費者衛生的豬肉為主要考量。「屠體大概半夜就殺好了,送到菜市場你買回家,如果沒有冷藏,那肉品的品質都是堪慮的。」田志強說道。

對於朴子肉品市場的改建,畜產學者則抱持擔憂:「臺灣二十二家,你弄一家是屠體的,又不強制(轉型),結果會如何?所有人就把豬送活體拍賣,不來你這裡賣。」田志強也認為,改建完成後,短期間承銷商、豬農可能不願意回來,將轉往其他拍賣市場決價,但若全國皆採屠體評級,豬農最後仍會選擇就近交易。「只要我們引導他們改變習慣,訂個落日條款,多久之內要把它(活體拍賣)收掉,讓大家慢慢習慣,這才是正確的。」

但也有不少豬農不願參與轉型,希望繼續保持活體拍賣。對此張佑誠與洪健鈞皆認為,可採用雙軌並行制,讓豬農自由選擇要走活體拍賣抑或屠體評級,「你不可以直接消滅現有的拍賣制度,這樣太過衝擊,並軌制比較可行。」洪健鈞強調。

活體拍賣驅趕方式存爭議,對動物福利影響尚待評估

將視野拉回肉豬本身,若轉型屠體評級,真的就能提升牠們的動物福利嗎?

從運輸的過程來看,洪健鈞表示,轉型屠體評級後,豬隻仍須從牧場送到屠宰場,依然有摔落的可能,「只要有運輸就有風險了」。張佑誠則說,因屠宰場多聚集在中南部,若改採屠體評級,至少可減少活豬長途運輸的過程,「變成我在雲林屠宰,就已經拍賣完了,再分銷到北部去,走冷鏈上去」。

而以拍賣場的生態而言,肉豬在被驅趕時,可能受到電擊棒電擊,不僅會加強豬隻緊迫,也會使肉質變差。「因為牠的肉質就會是水漾肉,含水分比較高,對業者來說,這樣緊迫豬的肉質也不是好的。」林岱瑾解釋。

2.8以電擊棒驅趕豬隻,可能導致豬隻緊迫(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副司長陳中興也說,豬只要被驅趕、運輸就一定會緊張,若嚴重還可能促使腎上腺分泌,產生類固醇,屠體品質也會下降。因此在豬隻驅趕上,呼籲改以趕豬板驅趕,同時也加強現場人員的動保訓練,避免對肉豬的傷害。

畜產學者則分享,自己曾多次到拍賣市場宣導人道驅趕,也漸漸看到成效。「以前在肉品市場看拍賣,豬跑得慢,三百多人整場罵,叫你快一點。現在你敢打,(承銷人)說你幹嘛給我電?給我打?等一下肉質會不好」。

不過根據窩窩記者實地走訪肉品市場,卻發現若不採用電擊棒驅趕,肉豬確實不願意移動,降低拍賣效率外,也可能引發部分承銷人的不滿,故現場人員仍多以電擊棒驅趕豬隻。

針對電擊棒對肉豬的影響,洪健鈞澄清,其採用的電擊棒是低電壓,低於50伏特。使用電擊是為了「要讓整個過程有效率,豬隻不動反而緊迫更大」。過去市場會採用手、藤條驅趕豬隻,但用手可能造成人員職業傷害;用藤條則會使表層屠體瘀血,容易讓消費者誤解其為有食安疑慮的豬肉,微電壓的刺激可說是折衷之策。

2.9洪健鈞表示,其用以驅趕豬隻的電擊棒,電壓僅約34伏特。圖片來源:洪健鈞

而學者提倡的趕豬板在現場操作可能不太理想,「板子只是防止牠往後退,因為牠畏光、畏風,牠就不走了,好像中邪一樣。」洪健鈞強調,實際上除了趕豬板,仍應搭配電擊棒刺激,才能讓豬隻往前移動,「用弱電稍微刺激牠最正常,對豬的緊迫也比較小,因為你讓牠快速縮短這個過程,你拖越長,對豬隻折磨越久、緊迫越大」。

2.10以非電擊棒(旗子、棍子)趕豬,雖看起來較為人道,但執行上也可能影響驅趕效率(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黃筱君比較丹麥與臺灣法規,強調兩國在經濟動物福利的界定上仍有歧異。「丹麥禁止對豬隻使用電擊棒,但臺灣法規是禁止不當電擊,我們要如何界定適當與不適當?」她認為法規應更加明確,避免模糊空間。「且電擊的確會造成豬隻不適,嚴重可能導致皮膚、肌肉損傷,進而影響豬肉品質與衛生」。

綜觀獸醫、豬農與中央主管機關的想法,可以看出驅趕豬隻採用的方法仍具有爭議,如何找到可量化的指標,確保肉豬不受電擊感到緊迫?保障其動物福利?尚需更多研究與政策支持。

溫體肉潛藏食安隱憂,如何選購衛生、符合動物福利的肉品?

姑且不論動物福利與屠體評級的關聯性,採用活體拍賣、進入傳統肉攤的豬隻,確實有食安、動物福利的疑慮。林岱瑾提到,過去消費者多偏好購買溫體肉,但這些經屠宰的豬肉沒有進冷藏、冷凍,存在衛生安全的問題。

林岱瑾認為,若採取冷藏、冷凍,肉品的保存期限可以拉長,甚至運輸業者就不需要趕在半夜將活豬送到肉品市場,經工人一路屠宰到凌晨,再送往傳統市場。而採用冷凍方式因保存期限拉長,在如中秋等豬肉需求量大時,也可以做數量的調度。此外,部分超市量販店賣的豬肉,是直接與加工廠、契作牧場購買,肉豬屠宰完就送到超市,相對而言也比較新鮮。

2.11若想購買較為新鮮的肉品,可直接購買超市的冷藏或冷凍肉。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周文玲表示,近年政府持續鼓勵傳統市場裝設溫控系統,若以全國8千個肉攤估計,目前約有10至20%的攤商參與,希望將過去溫體肉的概念,逐步往溫度控制的「溫控肉」推動。周文玲說,許多消費者仍有到傳統市場購買豬肉的習慣,期望在提升肉品品質的前提下,也維護傳統市場的存在。

2.12近年部分傳統市場開始導入溫控設備,屠體分切進入市場後會置於冰箱,保持肉品新鮮度。圖片來源:窩窩|張愷丰攝

「我今天沒煮完冰起來,冰在冷藏,那我隔天煮是溫體肉還是冷藏肉?」洪健鈞指出,目前「溫體肉」一詞被濫用,民眾買回去仍會放在冷藏。但他也強調,中央畜產會補助傳統豬肉攤升級為有冷藏溫控設備,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應加大力度推動。

「我可以接受(溫控肉),但我不認同這個溫度」,畜產學者坦言,冷凍與冷藏有一定的溫度標準註二,所謂溫控只是比常溫低一點,腐爛的速度較慢,但國外並不存在這樣的制度。然而現況是,多數國民仍青睞溫體肉,排斥冷凍、冷藏肉,因此在傳統市場導入溫控設備,是因應臺灣需求發展出的折衷做法,「只是比很爛(溫體)好一點,大家可能會接受,也是一種變通。」他說道。

至於動物福利的保障,張佑誠感嘆,生產者付出的努力未必能受消費者青睞。「我們想做,可是消費者能認同嗎?你不認同,我做那麼多都是成本。」他認為即便農產品標榜動物福利,若與傳統農產品價差過大,消費者也不會接受。

畜產學者也強調要從消費端進行改變,「我要想的辦法是,讓大家覺得不是活體的東西就比較好,消費者只看價錢,只看吃了會不會死」。而這或許可以從食農教育做起,讓民眾接觸相關議題,「瞭解食材的價值,還有食材應有的管制」。

現行的活體拍賣制度,在許多人眼裡,可能因驅趕、運輸過程欠缺規範,導致肉豬的處境看起來相當痛苦。但實際上,動物的緊迫與傷害,需要更多研究數據支持,才能開展理性討論的空間。而畜牧產業的改革,除了政府支持外,更需仰賴消費者的力量。無論如何,只要民眾願意為動物付出成本,生產者也會更有動力改善牠們所處的環境,甚至保障其最後一哩路的平安。

註二:根據食藥署定義,冷藏食品在儲運與販賣期間溫度應於攝氏7度以下;冷凍食品為經「急速凍結」處理並管制於攝氏-18度的低溫儲運販賣。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